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9490个字。

  中考课内必考文言文阅读
  1、《论语十则》
  一、文章内容
  二、文学常识
  1、《论语》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zou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本文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秦伯〉、〈子罕〉、〈卫灵公〉。其内容与学习有关,或谈学习态度,或谈学习方法,或谈个人修养,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精深的道理,在今天仍有借鉴的价值。
  三、重点字词
  1、而:(1)连词,表顺接,可译为“然后”;(2)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2、以:介词,凭、靠。
  3、时习:经常地复习。
  4、说():“悦”的古字,愉快。
  5、愠():生气、发怒。
  6、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7、吾:人称代词,我。
  8、日:每天。
  9、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
  10、信:真诚,诚实。
  11、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12、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3、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4、殆:有害。
  15、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16、是知也:这是聪明的。是,此、这。知,通“智”。
  17、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18、弘毅:刚强,勇毅。
  19、凋:凋谢。
  20、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四、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
  2、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第5个)通智,明智,智慧
  4、学而不厌厌通餍,满足
  五、理解性默写
  1、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3、《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十则》中的哪句话作答?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积累文中几个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5、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