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240字,16、17题及部分答案扫描。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请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3~15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0,第Ⅱ卷16~17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似是而非”与“似非而是”
  在汉语,特别是古汉语文献阅读中,时常遇到对词义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而实际上又经不起推敲的“似是而非”的情形;反之,也有些说解初读起来让人觉得古奥、怪癖,而仔细琢磨却别有深意,“似非而是”。而且,二者往往同现,体现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情况,启发人们在古典文学的阅读中既要注意同一文献或同一时段相关文献的用法,即汉语词义本身的系统性;又要注意词义说解与文义、交际背景的吻合,即词义存在的实证性。而且,为了避免顾此失彼的片面性,还要时时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陆宗达先生对《左传》“败绩”一词的考证说起。
  齐师败绩。(《左传•庄公十年》]
  楚师败绩。(《左传•僖公二十年》)
  一般解释“败绩”就是溃败、大败。那么,大败为什么叫“败绩”呢?《左传•庄公十一年》解释它的意义说:“凡师……大败曰败绩。”(晋)杜预注:“师徒挠败,若沮岸崩山,丧其功绩,故曰败绩。”(唐)孔颖达正义(又曰“疏”):“绩训为功,丧其功绩,故曰败绩。”杜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是《左传》一书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注释,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从其说。而联系《左传》全书及其文献用例,陆宗达先生用实证的方法对此提出了异议,并断言这种“似是而非”的解说纯系望文生义。因为在《左传》同时代其他文献中确实存在着与“丧其功绩”无关的“败绩”的用例:
  譬如田猎,射御贯则能获禽。若未尝登车射御,则败绩厌覆是惧,何暇思获?(《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这里的“败绩”,是指田猎时翻车,与战争无关。
  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绩,公坠,佐车授绥。公曰“末之,卜也。” 县贲父曰:“他日不败绩而今败绩,是无勇也。”遂死之。(《礼记•檀弓上》)
  此例鲁庄公为本次战争的胜利者,根本无所谓“丧其功绩”之义。这里讲的是马惊车翻,把鲁庄公摔下车,此处的“败绩”也是指车出轨(车辙)而颠翻。
  “败绩”,《三体石经》又写作“败迹”或“败蹟”,“迹”就是“车辙”,“败绩”指古代车行出轨而颠翻。凭借大量文献材料比较释义,不仅此两句话文义贯通,《左传•庄公十年》“齐师败绩”一语也更显得文从字顺,与下文的“下视其辙”、“吾视其辙乱”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齐国军队被杀得人仰马翻的情景。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在屈原的《楚辞•离骚》中也有“败绩”作“车行出轨而颠翻”的用例:“岂余心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里的“败绩”,依清代学者戴震的说法,也是“车覆”之义。
  陆先生的考据,对于对古文献知之不多的人来说,确有舍近求远之嫌。但它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与文献的上下文相吻合(具有实证性),又体现了《左传》及相关文献用词的系统性,“似非而是”,确为不易之论。
  1.下列对于“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似是而非”指古文献中对词义的说解表面上言之成理、实际上却经不起推敲的情形。
  B.“似是而非”的说解虽然也是一种可以说得通的解释,但并不一定是一种最恰当的解释。
  C.有的“似非而是”的说解初读起来让人感到古奥、怪癖,但仔细琢磨却文从字顺,不无道理。
  D.“似非而是”的说解虽然不是由权威的注释家做出的,但这种说解并不缺乏说服力,因为它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词义的“实证性”,指的是解释词义有确凿的语言材料作依据,能与文献的上下文相吻合,做到文义贯通。
  B.对“败绩”一词,杜预和孔颖达的解释在内容上没有区别,但解说方法上稍有不同。
  C.因为杜预和孔颖达对《左传》的解说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所以后来出版的面向高等教育的古汉语教材与面向中等教育的语文课本多依从他们的解说。
  D.为了证实“败绩”一词应该解说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作者专门引用了《左传》中的典型例句,很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语词义自身的系统性”,指的是同一个词的词义在同一文献或同一时代相关文献中的用法具有内在联系,可以彼此印证。
  B.词义说解中“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的情况,并不仅仅存在于与《左传》有关的文献中,在其他古汉语文献中也难免存在。
  C.在阅读古代文献时,那些“最有权威、最有影响”的解说往往对我们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需要摆脱这些影响,努力获得原著的真谛。
  D.作者引出《三体石经》中的“绩”字的不同字形,是为了探讨该字的本义,其目的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败绩”为“车行出轨而颠翻”之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烈通识达道,秉义不回。以颖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颖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见烈器业过人,叹服所履,亦与相亲。由是英名著于海内。道成德立,还归旧庐,遂遭父丧,泣泪三年。遇岁饥馑,路有饿殍,烈乃分釜庾之储,以救邑里之命。是以宗族称孝,乡党归仁。以典籍娱心,育人为务,遂建学校,敦崇庠序。其诱人也,皆因其性气,诲之以道,使之从善远恶。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隆行,皆成宝器。门人出入,容止可观,时在市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