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20字。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快速把握文章意图的方法,给文章内容快速定位,形成宏观把握文章的习惯。
    2.学会使用句子的“分析比较法”,从而领悟文章深意。
    3.了解和学习作者及刘和珍等人的社会责任感,学习作者对社会事件进行深入分析的态度和方式,并形成思维习惯。
    4.引导并强化学生的社会正义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快速把握文章内容,领悟文章深意。
  【教学设想】
    鲁迅先生的文章,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这是一篇较为艰深的文章,从表达意图较为明显的六、七节学起,可以快速、宏观地把握全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加强预习,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在预习中生成疑问,形成探究心理。
    快速、准确地把握文章意图,给文章内容快速定位,是任何人都应具备的一种能力,应伴随生命的整个过程。所以,学生学会宏观把握文章意图的方法并形成能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这是本文教学的第一层面。
    本文教学的第二层面,是领悟文章深意。关于这个层面,在高一学段应让学生有所感受,并掌握大致的方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六、第七节
    一、检查预习。
    本文针对什么事件而写?请概括事件的时间、性质、结果。
    二、鲁迅对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等徒手请愿这一方式有何看法?
    明确:不赞成,不主张。
    三、作者的态度主要在哪一节体现?
    明确:第六节。
    四、请快速在第六节中找到依据。
    明确:1.“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寥寥”说明意义很少。
    2.“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说明人类的前行需要付出血战,之后,才能向前迈出一步。但此次请愿行动不属于能够使人类前进的血战范畴,徒手请愿就更不在其中了。这两处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