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4教时,约24000字。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炮车中学 汤继宗
复习目标:
1. 掌握常见的实词含义及推断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 掌握常用的18个虚词并在对比中辨别它的用法。
3. 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并能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方法。
4. 把握常见的偏义复词、古今同形异义词
5. 掌握文言固定结构
6. 把握筛选信息试题和综合试题答题技巧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
掌握常见的虚词
复习过程
1、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巩固练习]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转折)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荀子《劝学》,顺承)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并列)
4.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修饰)
5.骊山北构而西折。        (杜牧《阿房宫赋》,并列)
6.不敢言而敢怒。         (转折)
7.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并列)
8.谁得而族灭也。         (修饰)
9.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苏轼《石钟山记》,顺承)
10.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苏轼《石钟山记》,修饰)
11.壮士听而下泪。         (顺承)
12.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虎丘记》修饰)
13.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修饰)
1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顺承)
15.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转折)
16.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石钟山记》转折)
2、何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
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巩固练习]
1、而此独以钟鸣,何哉          (为什么)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多么)
3、不然,籍何以至此            (什么)
4、徐公何能及君也             (怎么)
5、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蜀道难》,多么)
6、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什么)
7、如太行、王屋何?            (怎么样)
8、豫州今欲何至?             (哪里)
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多么)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什么原因)
3、乎
1.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熟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何之?(《归去来辞》)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巩固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疑问)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反问)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然)
4、其皆出于此乎             (揣测)
5、吾尝疑乎是              (对)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