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350字。
被立意:言语生命、精神思想之殇
——2012高考作文题“命意”导向批判
潘新和
我国语文教育中的写作,基本上可谓“伪写作”,即违背真实写作规律与主体写作意愿的写作。“伪写作”涉及到写作行为的诸多问题,其中最致命的便是“无精神思想”。“无精神思想”的重要原因,是高考作文的“被立意”。由于高考作文题的“命意”导向作用,影响到整个的语文、写作教育的变质。学生写作而“被立意”,说的尽是他人之意:假话、套话、空话,还是写作吗?长期以来,这种“命意”式命题导向,已然成为语文界“共识”,成为作文命题的思维定势,可怕的是,我们居然未意识到其危害之严重。高考作文题虽有17套之多,却无一例外,均以剥夺考生“立意”的权利为己任。每有“立意自定”“自主立意”的要求赫然在目,而考生实际上并无自主“立意”的空间,命题者在题目中已然对“立意”作了严格指定、限定。搞笑的是,在评价标准上居然还设有“立意创新”的“发展分”,让考生望梅止渴、徒叹奈何。
“意”犹帅也。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没有作者在认识上的个人发现与创造,这样的写作还有价值吗?笔者近期受出版社嘱托,为《民国小学生这样写作文》一书作序,原著系1936年小学生“国文成绩”(优秀作文),“例言”说:“文字以思想为主。思想无论新旧,凡有发挥特见,足供讨论者,其文必具真精神;否则,纵有结构,仍属模糊影响。编者披蓁采兰,觉异香芳郁,美不胜收。而其具真精神者,不论文字之语体、文言,罔不与人以一种快感;违是,则有不快之感。故本编惟精神思想是取,绝不作新旧文学之歧视。”——在大半个世纪前的国文界,尚能“惟精神思想是取”,以“具真精神”作为评价作文的标准,入选作文见解各异、精彩纷呈,而今却沦为以花言巧语、巧言令色是取。连大学生、研究生之文,也难以望其(小学生作文)项背,着实愧对先贤,令人汗颜!学生之所以写的是“三话”作文,高考作文“被立意”可谓罪魁祸首。扼杀学生的“精神思想”,不只是学生一己言语生命之殇,也不只是写作或语文教育之痛,而是攸关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在面对民国小学生作文感到振聋发聩、触目惊心之余,不能不对今天语文教育的缺失痛加反省,不能不对高考命题的“命意”错误导向痛下针砭。
高考作文命题的“命意”导向,体现为命题者在题目中“授意”,即强加观点。名曰“命题”,实为“命意”。 所“命”之“题”,本应是“论题”,而不是“论点”(主题)。“命题”的主要目的,本是限定写作的对象范围,即“命域”;而今却变成了限定考生“被立意”的范围,即“命意”。彻底改变了作文“命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