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00字。)
扎扎实实训练,脚踏实地备考
——2005年古诗文备考专题研究
百色市语文学科教研中心组 许梅春
大家应该已经研究过今年的考纲,听过区内外不少高考专家提供的信息。今年高考,星号去掉,范围扩大,题型结构赋分有所松动等等。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备考,因为这些变动主要是为自主命题的省份提供更大的命题空间而已,我们所用的全国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动。
就古诗文部分来说,“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前面的星号去掉还是不去掉,都一样考。比如句式方面,2002年和2004年全国卷翻译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和“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就考到判断句。2004年全国卷甲卷(河南、河北等地卷)中“尝竟不见用”就是被动句,丙卷(甘肃、青海等地卷)中“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也是一个被动句;乙卷(吉林、四川等地卷)中“吾在此,不汝容也”就是一个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北京卷第8题已考查到成分省略。因此,与其说特殊句式是选考内容,还不如说是文言文阅读中常常要考到的隐性内容。因此,掌握大纲中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和成分省略,始终都非常重要。而词类活用,为文言文所常见,具有典型意义。实际上命题者早就将这类知识点作为考查点,特别是在文言文翻译中,经常出现。2004年丁卷(海南、内蒙古等地卷)中“日令家供具设酒食”中的“日”就是名词作状语。
根据规律,“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的最大可能是在翻译中作为“采分点”体现。当然,也不排除直接命题的可能性。
下面谈谈与古诗文息息相关的一些可能性的变动。
一、文学常识去掉三个星号后可能出现的变化。
一是难度不会太大,考查内容,将可能以时代、国别、体裁为主,代表作的识记可能性较小,否则,将加重考生的负担。一般新出现的题型难度总小一些。这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2002年开始以主观题的形式考古诗鉴赏时诗歌鉴赏的考查基本停留在语言、内容等比较浅易层面上(例如2002年考“折柳”、2003年考“咽”、“冷”),对其他较高层面的顾及较少。又比如2004年恢复停考了五年的标点符号时,未采用主观题形式而采用客观题的形式,显然是降低了难度;而且有错误的三项都有多处明显的错误,难度更低了。所以今年恢复考查的文学常识不应太难,我们应关注典型时代的著名作家或文学现象,尤其是初中高中课本中或语文读本中著名的文学常识,不宜让学生沉入作家海洋里疲于奔命。
二是形式上很可能与古诗鉴赏结合或与名句名篇结合起来考。多年来上海等地高考题已有不少题型把文学常识巧妙融入古诗鉴赏或名句名篇的考查之中,而上海题对后来的全国题的影响也不可小觑。如果是这两种题型,就比较容易猜题和备考。无论如何,我们都要特别重视那些有脍炙人口或蕴含哲理的诗句的古诗词或元曲。
二、标点符号,渐入Ⅱ卷;文言题中,可能设题。纵观2004年15套试卷的命题特点与隐含信息,2005年标点符号可能采取两种命题方式:一是像北京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文言文的句读中考查;一是像福建考题一样放入Ⅱ卷,在语言运用中与简明、得体题一起综合考查,理由是2005年熟语运用可能移入第Ⅰ卷,这样标点符号自然就可能让位子熟语运用。所以我们最好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古文句读练习。对现代文的标点符号,不仅能判断正误,还应能作修改。
总之,年年高考都是稳中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