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题,约7190字。
六石初中2013年八年级上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卷
命题人:卢美福
书写:4分。
一.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5小题每题2分,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手臂(bèī)疟子(yào)寒噤(jìn)锐不可当(dāng )
B.蹿红(cuàn) 提防(tí) 仄歪(zè )负隅顽抗(yǘ )
C.绥靖(jìng)歼灭(qiān)箱箧(qiè)高屋建瓴(líng )
D.蜿蜒(wān) 吆喝(yāo)肃穆(mù )张皇失措(huáng)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溃退 杀戮 响彻云宵张惶失措 B.鞠躬 瓦砾 富丽堂皇转弯抹角
C.建忘 阻遏 眼花嘹乱气势磅礴 D.泻气 箱箧 月明风青荡然无存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2分)
A.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的意思)
B.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安抚、平定。这里有控制镇压的意思)
C.发高烧和打寒噤的时间,孩子们也没停下来。(因寒冷而哆嗦,这里指疟疾发作时的症状)
D.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丰收的业绩)
4.下面表述的课文相关内容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芦花荡》的作者是孙犁,他所叙述的干瘦的老头子勇敢作战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白洋淀。
B.雨果是英国作家,他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
C.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D.《蜡烛》写的是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上的故事。展现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2分)
A.《爱莲说》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短文。“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描写,可以议论,其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B.“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如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清朝人魏学伊的《核舟记》。前者记叙了渔人游桃花源,后者记叙了王叔远送给作者的一只核舟。
C.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他和李白并称为“李杜”。
D.《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6.古诗文名句填空(每空1分,8分)
①.少壮不努力,▲。(《长歌行》)
②. ▲,平海夕漫漫。(《早寒江上有怀》)
③.《石壕吏》中写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