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小题,约9260字。
高二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电子媒介因形象的图文并茂形式而拥有众多受众,传统的文字阅读遭遇影像、符号的挑战,“无图无真相”已成为一种阅读习惯。为了迎合这种新风尚,纯文学作品中也配以生动的图像,甚至学术类著作也出现了插图版,如《图解资本论》。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图像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趋势,原本为了文字解说的生动性配以图像,变成了“无图不成书”的事实。此种现实被人们用“读图时代”来描述。
有别于文字的抽象、沉闷以及对于知识层次的要求,图像更为生动、形象,能使阅读无障碍,具有超越时空和地域的传播优势。作为人类早期认识和记录世界的方式,人类阅读图像要比阅读文字的历史更为悠久。从人类文明的传播历史来看,文字显然较图像而言是更为进步的传播方式,不过,人类对于文化的选择往往会向人类的早期文化回归,也就是文化的“回跃性”。在文化中始终有一种回跃,即不断转回到人类生存痛苦的老问题上去。人们对问题的解答可能因时因地而异,他们采取的提问方式也可能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或干脆制造出新的美学形式。但是其中确实没有一项清楚无误的变化“规矩”。阅读图像具有返回人类早期文明的意义,主要指的是图像的平面而无深度的特征。图像的直接、平面、无深度,带来的文化特征也是如此,一种崭新的平面而无深度的感觉,正是后现代文化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特征,说穿了这种全面的表面感,也就给人那样的感觉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
后现代社会以大众文化的兴起为特征,而大众文化要求文化的大众消费性质,图像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成为实现大众消费的主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书籍,没有图像的填充就被边缘化,纯文学也只有借助图像才能走向市场中心、大众视野,充斥市场的总是图文并茂的大众读物,这就形成了当下对文学的消费由读字到读图的转变。图像的不断增殖使得纯文学的消费式微,文学的形式符号大于文学意义的表达。
当然,文学毕竟是图像无法取代的,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从图像过渡到文学,就是因为文字的抽象描述、概括能力是超越图像的。文字通过语言唤起人脑中的想象,其魅力在于建构一个内视形象,这种内视审美是文学独有的,语言艺术独有的。文学独特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其丰富性和多重意义,依靠图像是永远无法接近的。图像的直观性正好切断了这种对文字魅力的省思和想象。 (《当代文坛》2012年第6期,有删节)
1.下列对于“图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文字阅读遭遇影像、符号的挑战,电子媒介因形象的图文并茂形式而受众广泛,“无图无真相”成为习惯。
B.为适应阅读习惯的改变,纯文学作品、励志类作品,甚至是学术类作品都出现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插图版图书。
C.“图像”挑战传统的文字阅读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呈现出由文字解说配图的配角转变为主角的趋势。
D.“图像”一改文字抽象、沉闷的特点,不仅使图书更为生动、直观,也使阅读无障碍,超越了时空与地域的限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就人类认识和记录世界的方式而言,读图的历史要比文字的历史久远,读图的效果也更为明显,这已为文化历史所证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庾衮,字叔褒,事亲以孝友闻。咸宁中大疫,长兄已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如此十又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