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310字。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麻城一中
  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2日下午2:30—5:00    试卷满分:150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滂沱/磅礴     遏制/拜谒     叱咤/姹紫嫣红
  B. 悄悄/悄然     弄堂/玩弄     下载/载歌载舞
  C. 青苔/鞭笞     菲薄/绯闻     船舷/弦外之音
  D. 玉玦/衣袂    瞋目/嗔怪     栅栏/春意阑珊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惆怅   呕歌   风云变幻   嘉言懿行
  B. 踌躇   编辑   桀骛不驯   黯然泪下
  C. 屠戮   和蔼   提要钩玄   博闻强识
  D. 旗竿   震憾   生杀与夺   绿树成阴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最完美无缺的阴谋,最天衣无缝的计划,最终都有图穷匕见的一天。 差别只在于,图是遂自己意愿慢慢打开的,还是被他人强行过早揭开的!
  B. 我们学生围在张老师的身边,让他在60岁大寿时享受着天伦之乐。
  C. 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
  D. 《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意境隽美,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变所致。
  B. 给自己定位要有自知之明,因此当有两忌:一是不能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二是不能妄自菲薄,自惭形秽,以为自己处处不如人。
  C. 《生死疲劳》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并透过生死轮回
  的艺术图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D. 中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还必须在建设民族文化和引领世界文化上有所建树,靠思想文
  化和价值观念的感染力和竞争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天下心悦诚服”。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共33篇,它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给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以重大影响。
  B.《史记》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等五种体例。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其思想核心是“仁”。
  D. 中学课本上有不少令人难忘的教师形象,有温柔、热情、公正、热爱学生的蔡云芝先生(魏巍《我的老师》),有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刚毅、深沉的爱国者韩麦尔先生(歌德《最后一课》),有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稳健而潇洒的梁启超先生(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境  与  象
  袁行霈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