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1210字。
信阳市2014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调研检测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的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伴随华夏文明产生的神话想象有其深远的史前根脉,远远不是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局限。华夏神话之根的主线是玉石神话及由此而形成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视野看东亚地区的玉器起源,可以发现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块、玉璜)的发生,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神话观念在驱动。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及地域分布,可以大致勾勒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
从大传统的视野看,在距今8000年到4000年之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归纳为两个: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经历了史前玉文化传播的两大方向性运动后,伴随中原文明起源的却是另外一种方向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运动——西玉东输。其原因在于,史前的玉文化传播基本上以玉教及其神话观念传播为主,以玉为神的观念流传到哪里,就会在当地驱动玉器生产和消费的群体行为,并且让玉器成为地方政权的象征物;但加工玉器所用原材料一般都是因地制宜的,不存在跨地区远距离大规模输送玉料的情况。然而,伴随着夏商周王朝而兴起的,是全新的玉料种类的长距离运输现象,即出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第一次揭开其向中原的大输送历程之序幕。
文明国家的建立需要多种战略物资的跨地区供应。西玉东输的文化史意义不同于当代的西气东输,就在于和田玉给华夏传统带来的不只是物质,而且是精神动力,即国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从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和殷商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已经能看出有批量的和田玉供应情况。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玉器数量庞大且制作精致,几乎清一色都是用和田玉。东周之后的儒家推崇“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修养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标榜“圣人被褐怀玉”的内敛精神,以及史书中围绕着卞和献玉璞、和氏璧价值连城之类叙事,“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等毫无争议地升格为这个文明国家的最高价值体现。正因为和田玉进入中原以后,始终保持着帝王玉的品格,这就难免会超越和压倒所有其他地方玉的表现。到了汉武帝时代的所谓开通西域壮举,其实不过是将早已存在两千年的西玉东输路线,用官方设立关卡驿站的形式重新确认下来罢了。
为什么六千年前的北方红山文化、五千年前的南方良渚文化,都是东亚玉文化发展史上的高峰,却都不能催生文化大邦,只能产生屈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二者都没有远距离贸易和运输玉料,仅靠地方供应的玉料就自给自足了,因而也未能穿越地域限制去组织广大的自然资源和社会力量。其后的夏商周王权国家则不同,为了克服中原地区缺少优等玉矿供应的先天不足,国家统治者对来自西域的美玉情有独钟,不惜牺牲巨大的人力物力,去尽可能获取其资源。 (摘编自叶舒宪《西玉东输与华夏文明的形成》)
1.下列关于历史上玉器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距今八千到四千年之间,玉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向性运动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这是从大传统的视野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B.经历了史前玉文化传播的北玉南传和东玉西传两个方向性运动后,伴随中原文明起源的是另外一种方向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运动——西玉东输。
C.史前的玉文化传播的是玉教及其神话观念,以玉为神的观念流传到哪里,就会在当地驱动玉器生产和消费的群体行为,并使玉器成为地方政权的象征物。
D.伴随着夏商周王朝而兴起,出产于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揭开其向中原的大输送历程之序幕,这是全新的玉料种类的长距离运输现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玉东输的文化史意义在于和田玉给华夏传统带来的不只是物质,而且是精神动力,即国家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念。
B.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殷商墓葬和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几乎清一色都是和田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居安,字资道,黄岩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授徽州推官。居安自请试民事,乃授江东提刑司干官。使者王厚之厉锋气,人莫敢婴,居安遇事有不可,平面力争不少屈。知兴化军。既至,条奏便民事。通商贾以损米价,诛剧盗以去民害。召为秘书丞。转对,言:“但当严饬守备,益兵据险以待之,此庙算之上也。”
迁著作郎兼国史实录院检讨编修官,兼权考功郎官。劾郭倪、郭馔,窜岭表,天下快之。知太平州。当边遽甫定,岁俭,汰去军群聚寇攘,居安威惠流行,晏然若无事时。将副刘佑为怨家诣阙告密,置狱金陵,居安以书抵当路辩其冤,或谓:“佑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