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2170字。

  陕西省长安一中2013--2014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校名、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另发的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大地一片昏暗。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万分;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举火照明,鸣锣击鼓。然而,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
  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后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测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天上,早上天亮了两次。)科学家证实,“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错觉。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以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作出解释或判断。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居然没有及时作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恐。
  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史官已对日食作了完整的记录。在《春秋》所记的240年间,发生了36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当作灾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所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其实天文官和史官心里都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日食后该增加德行,月食后该减少刑罚,异常星象后应该讲究和谐)。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节选自《东方早报》作者 葛剑雄)
  1.下列表述,不属于“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潜在影响”的一项是(   )
  A.古人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平方公里。
  B.古人认为日食是灾异,对日食免不了感到恐惧、震惊。
  C.促使朝廷设置天文官,推动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记录了一系列资料。
  D.有利于促进古代君王对自身错误进行反思,间接使百姓获得一些益处。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竹书纪年》中记载的发生于郑的日全食现象是我国史书记载的最早的日全食现象,已经得到科学家的实证。
  B.当能力不足以抵御自然灾害的时候,古人只能尽力观察自然地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做出解释或判断。
  C.《春秋》所记的240年间,发生了36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这说明春秋时日食已经有了完整的记录。
  D.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等灾异发生后,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因为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害怕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受发生面积以及观察时间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不可能有直接经验。
  B.我国在尧时已经设立了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但有的天文官有时会疏于观测,没有对日食及时作出预报。
  C.日食不会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又有了预报,但仍然被视为不祥、灾异,其原因是古人一直有“天人感应”的观念。
  D.发生日食、月食等异常天象后,国君都要闭门思过,颁发罪己诏,征求批评建议,采取相关措施以示悔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
  九江太守戴圣,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①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武每奏事至京师,圣未尝不造门谢恩。 
  初,武为郡吏时,事太守何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