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雷雨》教学案例
这篇教学实录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上看到的,获得首届全国中学语文信息技术应用教学大赛一等奖,可知分量很重,很有创意..
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Authorware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欣赏)
教学时数:第一课时
导入:(显示按钮页面)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单元知识短文告诉我们,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投影:“话剧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
原来,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道,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进入《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吧。
一、片段一:洋火
(投影:“洋火”一)
朴 (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
请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样?(顿)对,“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
(投影:“洋火二”原文)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1、提问:这段对话的具体情境是,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吗?”答案很明确:“是的”。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前面我们刚刚看过钱谷融先生的评价,曹禺先生的语言是“精练”的语言。——此处会不会是曹禺先生的一处失误用?你们觉得呢?(生1答:鲁想要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实身份。生2答:意在唤起周对往事的回忆。)
(听过几位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明确):①有意识: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