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4期,约25500字。

  高考时新作文素材选编
  2013年第1期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唐季位
  “道德问题法律化”是一种软暴力
  2013-09-28 10: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备受关注的《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近日出炉,这是南宁市首次就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立法。其中明确:拒绝给老幼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拒绝提供服务是不是就要赶下车?”意见稿一出,立即引来广泛争议,有支持者认为,公交立法是进步,该规定能规范、塑造乘客文明乘车行为。(9月27日《人民日报》)
  拒给老幼让座将被赶下车,立这样明显不正当的法,以违法的方式对付不文明的行为,竟还有不少支持者,让人看到了法治建设还需要更多的努力。这么多年来,“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观念的传播,并没有遏制住一些地方政府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的亢奋冲动,他们无比迷恋立法,解决一个社会问题遇到麻烦,就立刻相应地立一个法去寻找法律的强制,而不管这问题是道德问题还是法律问题。法律具有强制性,他们迷恋立法,迷恋的其实不是对法律的尊重,而是迷恋“强制”。而迷恋“强制”实际上迷恋的是权力,闲不住的权力之手总想强制干预每一个问题,而不给市场自治和道德自律留下空间。
  拒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道德问题,而“把人赶下车”,则是法律问题。驾驶员是无权因为不让座而将乘客赶下车的,乘客买了票,就与营运公司形成了法律关系,营运公司就要为乘客提供服务,将乘客送到目的地,怎么能轻易中止合同把乘客赶下车呢?公共汽车是一种公共交通工具,而不是哪个人的私人财产,没有人有权将一个拒让座的人赶走。
  这种粗暴的思维,与媒体常报道的“将小偷示众”、“将嫌犯游街”行为在逻辑上并无两样,都是以道德的理由去反法律,将小偷示众者都觉得小偷太可恶了,所以可以用这种方式去羞辱他。不让座的人太可恶了,所以也可以通过“赶他下车”来传播文明。传播文明应该以文明的方式,而不能以不文明、反法律的方式去对付不文明行为。不让座只是道德上的错,而赶人下车则是法律上的错。
  比政府习惯将“道德问题法律化”的冲动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有强大的民意基础,民间很多人支持政府这么做,动辄呼吁权力出手,呼吁立法惩罚不道德行为。所以,我们常看到小偷被示众时,不仅无人制止,甚至有人围着被示众的小偷打。嫌犯被游街时,会有很多人拍手称快。民间非理性、情绪化、反法律的思维,与官方热衷权力出手的习惯一拍即合,形成可怕的暴力。
  所以迷恋“道德问题的法律化”,很大一个原因是相关部门缺乏德治的耐心,没有耐心从道德上去化解,而是信赖权力的强制效率。道德总是柔性的,需要采用柔性的手段,劝说,解释,说服,诉诸自觉和领悟,很多时候效率很低
  ……
  高考时新作文素材选编
  2013年第2期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唐季位
  曹林: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
  2013年10月17日06:40  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694人参与)
  有网友爆料称:余姚三七市镇某领导下乡视察水灾,因穿着高档鞋子,迫不得已由年近六旬的村书记将其背进灾民家里——水灾汹涌下民众苦不堪言,穿着高档鞋来视察的领导却让六旬书记背,这消息自然在舆论中炸开了锅,当地也在舆论压力下迅速严惩了那名干部。可据媒体最新调查称,那名干部穿的是布鞋而不是高档鞋子,也不是耍官威“骑”在村民身上,而是两人关系很熟很好,支书背他不乏玩笑成分。
  综合常识和在场其他人的表述看,这名干部被舆论和网友“冤枉”了,成了救灾舆论场中“由不得你解释”、“一点就着”的情绪化舆情的牺牲品。
  这事儿刚一曝光就在网上炒得很火,网愤滔滔之下,板砖和口水如雨点般砸向那个干部,并借此批评余姚救灾不力时,我一直没有参与评论。这种沉默,是刻意与这一情绪保持距离。因为事实和背景不清楚,针对“余姚镇干部视察水灾让老人背”的爆料,只是一个网友语焉不详的描述和一张图片,很容易根据这些进行义愤填膺的想像。不评论,是因为对网友的描述有不少怀疑,但不在现场又无法求证,只能等待后续报道;不评论,是想与网愤的距离远一些,也能与事实近一些。保持距离,在静默中等待更翔实的报道,才能客观理性。
  果然,记者对此事的调查颠覆了网友轻率的曝光。记得芦山地震救灾时,也有一名基层干部被冤枉而受到处理,他并没有脱岗,只是深入了更艰难的灾区抗震救灾。舆论后来对被冤枉者充满愧疚。眼见未必为实,有图未必有
  ……
  高考时新作文素材选编
  2013年第3期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唐季位
  1、当“土豪”遇到“金”
  2013-10-18 18:06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封寿炎
  挟网络流行语“土豪”的余威,“土豪金”一面世就气势如虹、攻城略地,连风靡多时的流行语“高帅富”,似乎都有回避让道之态。这种正式名称叫“香槟金”的颜色,碰上“土豪”之后激起的强烈效应,其背后的原因,或许正因其触碰到了社会心理的共振点。
  在“土豪”和“金”的奇妙组合里,首先是“土豪”需要“金”。同样款式的苹果手机,仅仅因为颜色不同,“土豪金”的价格就被炒到黑白色的两倍以上。这部分超额价值,就缘于其极好地迎合了炫耀性消费的需求。香槟金在以前的苹果手机中从未出现,极好的识别度,能比金色更契合财大气粗的“土豪”身份,这与无视审美趣味,往身上挂粗大的金项链、金戒指是同样道理。
  炫耀性消费不但带来心理的自我确认,达到对富人身份的自我认同,在某种社会评价体系中,它还能获得社会和他人的确认。一方营造出“盛气凌人、一览众山小”的强大气场,另一方望风而靡、膜拜追捧,对某些新富群体来说,这不正是他们内心渴望的吗?
  其次是“金”沾上了“土豪”味道。金所代表的财富,在价值判断上是中性的,无法直接判断财富是好是坏,而必须置于具体语境中,综合考量财富的创造、获得、运用和效益。
  “土豪”代表的价值体系显然没有多少正面意义。其原始含义,是指乡村世界里凭借财势横行霸道的坏人。即使在网络语境里的演绎,其含义也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财富的获得,是“突然拥有”的暴发户,甚至合法性正当性存疑;二是财富的使用消费,是炫耀挥霍式的“无脑消费”。
  ……
  高考时新作文素材选编
  2013年第4期
  湛江市麻章区第一中学    唐季位
  “全民办证难”绝不只是不正之风
  2013-10-26 09: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曹林
  从“北漂小伙为办护照遭遇刁难返乡6次多跑3000公里”,到“济南孕妇及家属为办准生证三地跑十多趟未办成”,近来媒体对“办证难”问题的集中曝光,激起了公众集体的痛感。公众为了办个证和盖个章与公务员打交道过程中遭遇的所有痛感都被新闻唤醒。中国需要政府部门办的证和盖的章多如牛毛,可能没有几个普通人在办证盖章时没遭遇过这种让你看冷脸和跑断腿的情况。这些痛苦的回忆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在情感上形成共振,变成一种舆论和公众集体对官僚主义的愤怒控诉。
  冷脸被曝光后,地方政府基本上都只是就事论事地处理,处理当事人,迅速办好证盖好章。比如河南某地刁难办准生证的孕妇被曝光后,当地立刻将准生证办完送到孕妇家里。这些在媒体曝光压力下的“高度重视”,都是不真实的。个案解决了,可窗口办证盖章的人脸依然难看。地方政府都只是当成一个“负面新闻”去应对舆论,而没有去思考为什么“刁难市民的警察那张脸让人不寒而栗”,更不会从制度层面去解决问题。
  一些地方只是将这种冷脸和刁难看成是一种不正之风,是官僚主义的表现,仅停留于道德层面的认知。其实,“全民办证难”绝不仅仅是不正之风那么简单,也是腐败文化的一种延伸。
  那些比铁还硬还冷的脸,那些让你跑断腿的刁难,实际上很多都包含着一种寻租的暧昧暗示,某些承办人把这对别人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大的权力用到极致。对那冷脸,你送点儿礼试试看,看那脸还冷吗?立刻会笑容满面。对那刁难,你找点儿关系,找个熟人让其上级过问一下试试看,看还有谁刁难?立刻会无比顺畅。很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