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0830字。

  福建师大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高三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命题人:谢亚丽
  审核人:林维武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0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2)                   ,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终不察夫民心。       (屈原《离骚》)
  (4)今年欢笑复明年,                 。      (白居易《琵琶行》)       
  (5)人生如梦,                        。     (苏轼《念奴娇》)
  (6)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7)                   ,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8)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9)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10)                     ,责臣逋慢。       (李密《陈情表》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焚  驴 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①小数,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箠,亦惟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②,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箠(chuí)用棍子打,杖刑 。②厌禳:以巫术祈祷鬼神除灾降福。③投魃(bá):驱赶旱鬼。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亟:赶快
  B、民自罹之,吾何预焉。          罹:遭受
  C、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愆:过失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      谢:辞谢
  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驴的不满情绪的一组是(3分)
  ①怪诬之说兴        ②云方兴,驴辄仰号之        ③冤哉焚也
  ④孰诬我者,而帅从之     ⑤今兹无乃复甚       ⑥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④⑤
  4.下列各句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朔一带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也没有。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5.将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2)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三、文化经典、文学名著阅读(16分)
  (一)文化经典阅读(6分)
  6.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①,可以观②,可以群③,可以怨④。迩⑤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⑥;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⑦。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注释】
  ①兴:激发想象。   ②观:观察力,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情世故。
  ③群:使合群,指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④怨:抒发心中的不平,表达哀怨。
  ⑤迩(ěr):近。   ⑥达:通达。    ⑦专对:独立应对。
  (1)孔子认为《诗》有哪些教化作用?请根据第一则语段加以概括。(3分)
  (2)孔子对学习《诗》提出了什么观点?请简析。(3分)
  (二)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复活节后一个礼拜天的早晨,一个“活生生的小东西”被放在圣母院外的木床上,几个修女发现并讥讽嘲笑他,却被经过的克洛德发现并收养。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卡西莫多。(《巴黎圣母院》)
  B、高老太爷希望有一个重孙子,想早日给高觉新提亲。觉新的相貌清秀和聪慧好学来说媒的人很多,觉新的父亲和继母商量、选择后,他父亲就用拈阄的办法,把最后剩两家的两个姑娘的名字分别写在两方红纸上,在祖宗的神主面前祷告后,拈起一个,亲事就这样决定了。(《家》)
  C、冯云卿为了探听赵伯韬在公债市场上的行情,挽回败局,直接要求女儿冯眉卿用“美人计”接近赵伯韬,女儿答应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女儿为了应付父亲的追问,随便说了个“多头”,实际赵伯韬做的是“空头”。冯云卿拿出姨太太的积蓄一万两银子,做了“多头”,结果落得个人财两空。(《子夜》)
  D、陪审员们热烈地交换着感慨,在大家争论得头昏脑胀时,首席陪审员说:“我们认定她有罪,但没有蓄意抢劫,也没有蓄意盗窃财物。”可却没在答案写上“有罪,但未蓄意杀人”。 (《复活》)
  E、得知叔叔自杀的消息后,强烈的同情心使欧也妮母女感到要为夏尔做点事,于是精心准备了一桌按家里规矩办的丰盛午餐,而夏尔却毫不知情。(《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1)那长史官冷笑道:“现有据证,何必还赖?必定当着老大人说了出来,公子岂不吃亏。既云不知此人,那红汗巾子怎么到了公子腰里?”宝玉听了这话,不觉轰去魂魄,目瞪口呆。(《红楼梦》)
  那长史官提到的“红汗巾子”是一件什么东西?请简述这条“红汗巾子”的来历和去向。
  (2)  许攸出,仰天叹曰:“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遂欲拔剑自刎。左右夺剑劝曰:“公何轻生至此?袁绍不绝直言,后必为曹操所擒。公既与曹公有旧,何不弃暗投明?”只这两句言语,点醒许攸;于是许攸径投曹操。(《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许攸背弃袁绍的原因有哪些?他投奔曹操后献上什么计策?
  四、现代文阅读(3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1题。
  年,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红  苇
  ①为什么说年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呢?从年的深远的影响上来说,对于过年,几乎每个中国人都会说出一大堆感受、感想和故事。过年是最能牵动民族情绪、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的事情了,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文化,而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又是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年,之所以称之为“最后”,是说其对我们的重要意义。这个传说对汉民族生活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能与之相匹敌的口头传说,几乎没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年的传说又可说成是汉民族“最后”的口头传说。
  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却一直保持在民间口头传说的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要揭示年的真相,最为直接的依据只有一个,那就是关于年的口头传说,这是华夏民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口头传说,就其受忽视的程度而言,我把它叫做“最后”的口头传说。
  ③把年的口头传说当成一个文化问题,就会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个现实呈现的景象是:一条细弱的藤上却结出了一个巨大的果子。细弱的藤蔓就是年传说,关于其内涵我们知之甚少,相关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巨大的果子是指年传说的直接后果——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至今依然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两者真是反差强烈。
  ④透视年传说,首先面对的就是资料、史料特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