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10字。

  《雨霖铃》教学设计
  琼山中学语文组 王丽瀛
  一、导入
  俗话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相聚、离别,构成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主线。自古以来,人们就因相聚而欢欣,因离别而忧伤。不是吗?有多少文人墨客感伤于离别而创千古佳作。“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人生无常,聚散不定,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离别痛苦。今天,让我们走近柳永,去感受他那另一番缠绵悱恻的离别深情。
  二、作家简介
  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柳永,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让学生先说有关柳永的基本信息,完了老师再补充——幻灯片)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
  三、写作背景
  这首《雨霖铃》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感受整首词的感情基调。
  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2、指名学生学生朗读,并指导朗读,再全班齐读。
  下面,请同学们听教师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个人之情感延伸到自古多情人,可看出“伤离别”是人类共同的普遍的情感,抒写离情别恨的作品自然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当然如果仅有“自古”及今的概括议论,还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于是诗人很自然地转到自身,紧扣离别的时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到秋天,草木凋零,河水枯落,自然的景象给人以萧条、枯落的感觉。“清”不是清美、清和,而是冷清、凄清;在冷清、凄清的秋天与心上人离别,当然更增添伤悲的情绪,这种悲伤是刻骨铭心的。
  五、合作探究
  1、意象的赏析:那么词人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他的这种愁绪的呢?找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并品析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