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5000字)
教学课题:《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历经唐诗宋词的繁荣,元朝以“元曲”这一崭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另一种辉煌。“元曲”,一般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为主,因而总称为曲。
元代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男角色)、旦(女角色)、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角色)四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
第二课时
一、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倘秀才][叨叨令]并思考: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2、不想碰到婆婆,婆婆却还是迎面而来。这种情节的巧合在整个戏剧中起什么作用?默读下一段科介,及“快活三”“鲍老儿 ” 思考并分析:科介和唱词在内容上有何联系?
明确:利用婆媳对白,诉说了了自己的冤屈,立下了遗嘱,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内容的手法人们称为“曲白相生”。
3、提问: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 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 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 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 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4、提问: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明确: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