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00字。
科 技 文 阅 读
一、2004年江苏卷科技文考试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第7题是考查学生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亦是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正确答案是C项。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建筑材料,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阅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志。本文始终围绕“气冰”及其有关问题展开阐述。那么,什么是“气冰”,学生应该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本题共列出对“气冰”的四种解释,要求选出准确的一项。我们在文中不难看出,构成“气冰”定义有四个关键词,也就是形成“气冰”的四个必要条件。一是天然气和水的混合,二是一定的温度,三是一定的压力,四是物质形态,即结晶体。因此,正确答案应该是C项。A项的错误是“与介质混合产生”。这在原文中是找不到依据的。 B项的问题是缺少了“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即缺少了四个必要条件中的两个。D项的毛病与B项相同。
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第8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试大纲》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要求。所谓“重要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学生没能理解这些重要句子,那就无法准确把握文意。本题选用了“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这一重要句子,设计了四个选项,列出了对这句话的四种理解,要求考生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该句在文中内涵比较丰富,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正确领会,才能准确地理解文意。而要准确地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就必须仔细地比照原文,看看哪一项与原文所说的不一致。比照结果,B项与原文不一致。不一致的有两处。请看原文的最后一句话:“‘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 B项则说成:“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另外,B项中说“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这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第9题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与辨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并提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得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解答这样的题目,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到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上。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涉及的有关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的关键语句等。本题围绕“气冰”及其开采等问题,列出四种解说。这四种解说都出自原文,只是稍加变化而已。要答好这道题,就把这四个选项一一还原到原文中去,把选项与原文的语句结合起来仔细比较,就可排除干扰,选出答案。原文的第2自然段中有“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