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本教案分两个课时,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3、背诵、默写。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重点、难点:
1、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教学突破: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学设计
  (一)明确目标
(二)教学流程
1、情趣导入
大家都知道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知了是不会飞的。一天,它见一只大雁在空中自由地飞翔,十分羡慕。于是就请大雁教学飞,大雁很高兴地答应了。学飞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情。知了怕艰苦,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爬来爬去,学习很不认真。大雁给它讲飞的道理,它只听几句就不耐烦地说:“知了!知了!”大雁教给它本领,它只试几下,就自满地嚷着:“知了!知了!”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啦!知了很想跟着大雁一起展翅高飞,可是,它用力扑腾着翅膀还是没能飞离树梢。这时候,知了望着万里长空,只见大雁远走高飞,它真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努力学习!可这时已经晚了,只好叹着气说:“迟了!迟了!”
其实“知了”是俗名,大家知道它的学名叫什么?(蝉),古人叫“蜩螗”(ti‚ot‚ng),说起蝉呢,大家都非常熟悉,它不仅会飞、会唱歌,它还是治病的良药。不仅如此,它也是诗中常见的寓体,大家能不能背一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垂纟委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蝉在虞世南的诗里是怎样的一种寓体?(板书课题)
2、课前热身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代诗人、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工书法,亲承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和尚传授,继承了二王(羲之、献之)的书法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遒丽,与欧阳询、褚(ch“)遂良、薛稷并称为唐初四大书法家。正书碑刻有《孔子庙堂碑》。诗多应制之作,文辞典丽。编有《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
3、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下面听老师朗读这首诗,大家看一看这首诗是哪种格律?(五绝)齐读全诗。
字词正音:
蝉ch‚n 纟委 ruŠ 藉jiˆ
再齐读,争取背诵。诵读中体会诗中所描写的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2)四边互动(师生互动)
对话1:哪位同学能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诗的意境?
明确:垂纟 委  :帽带结在下巴下面的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帽带。口部有吸管,形如冠缨,故有此喻。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