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小题,约9230字。

  黄冈市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整理录入:青峰弦月
  黄冈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4年1月13日上午9:00-11:30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啼唱(tí)   肄业(yì)     商榷(què)  淇水汤汤(shāng)
  B.袅娜(nà)   陪衬(chèn)   弭谤(mí)   将子无怒(qiāng)
  C.相勖(xù)   造诣(zhǐ)    萎缩(wěi)  崇山峻岭(chóng)
  D.诺言(ruò)  兑现(duì)    訾詈(lì)   义愤填膺(yī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幽辟  桑葚  祈祷  夙兴夜寐
  B.惦记  蜿延  峰颠  安之若素
  C.目眩  真缔  枷锁  曲水流觞
  D.箕踞  履行  疲乏  汹涌澎湃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杭州、温州等地任教期间,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等人志同道合,写出了不少讴歌江南秀丽山水的散文。
  B.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连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行云流水,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C.“梦”“廉”“霾”在国内词中多次被提及,夺标呼声甚嚣尘上,到了网友投票阶段,“房”却一路领先,最终当选2013年度网络国内用词之首。
  D.“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4.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A.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用“爱园”来感召年轻人投身工科没有说服力,这并不是说年轻人缺少爱国情怀,或者爱国已经成为一种大而无当,而是将“投身工科”与“爱国”扯在一起存在致命的逻辑缺陷。
  C.“网络水军”或”网络推手”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营销手段。他们有时会左右舆论,误导受众,制造假民意,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值得警惕与注意。
  D.昨天凌晨,嫦娥三号着陆器与“玉兔号”月球车进行了第五次互拍,并首次传回着陆器携带五星红旗的全景照片,至此,两器互拍任务圆满结束。
  5.下列依次在①②③处填入的句子,衔接都最恰当的一项是
  如果说春天的花儿是草本的,  ①  ,那么秋天的花儿就是木本的,  ②  。秋光照耀在一树一树的叶子上,  ③  ,铺天盖地,人就陶醉得有些许震撼。
  A.①娇嫩,柔弱,让人怜陆  ②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③花朵沉淀成醇酒,叶子燃烧成花朵
  B.①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②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②叶子燃烧成花朵,花朵沉淀成醇酒
  C.①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②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③叶子燃烧成花朵,花朵沉淀成醇酒
  D.①灿烂,刚毅,让人赞叹  ②娇嫩,柔弱,让人怜惜  ③花朵沉淀成醇酒,叶子燃烧成花朵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走向明天的三峡文化
  李禹阶
  在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存在着一种具有悠久历史传承、相对稳定而又特征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这就是三峡文化。三峡文化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作为连接长江流域上下游的嚼喉要道,三峡是串接长江下游吴越文化、中游剂楚文化、上游巴蜀文化的人文走廊、信息交流渠道和物流通道,是中国东西部人类文化与信息交通的走廊要道,而峡江两岸鬼斧神工的地理奇现,雄、壮、险、奇的天然美景,又形成富有人文色彩的三峡百里画廊,构成三峡山水文化的奇幻性、神秘性、浪没性特征。三峡盛产的盐、丹资源,是古代社会重要的经济资源,故人们以之为中心,形成富有盐丹资源文化特点的三峡文化与社会生活特色。由于山高峡急、岭峻谷深,造成交通不便,当地民众生存条件艰辛,性格耿直剽悍。三峡文化正是在这么一种地理空间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域性文化,是独有的大河流域走廊文化、神秘山水文化和盐丹资源文化的结合体。
  从商周时期的巴族开始,三峡文化就在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中开始形成。自两千多年前秦灭巴、蜀、楚,中原文化的融入,使三峡文化发展到新的阶段,并在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明清以来,几次由东向西的大规模移民,使三峡地区的民众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文化,其文亿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近代以来,三峡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和国内其他区域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增加了许多新的因紊,其内涵更加丰富多彩。但是几千年来,由于独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峡文化中的基本文化内涵一直保持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主线与传统。
  在三峡神秘山水间,云遮雾罩,烟雨朦胧,霞蔚虹霓,常常给人奇幻、缥缈的感觉。源自三峡的巫文化、易理哲学与山水文学,均与这种奇幻、浪漫的山水文化有关。宋玉《神女赋》《高唐赋》,以“巫山云雨”为题材而至今为人思念;唐代诗人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将巫山云比之沧海水,将霞蔚霓蒸的巫山云雨诵到极致。正是三峡神秘,奇幻的山水,产生出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和浓郁深厚的人文特色,对于中国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方面,三峡的艰难险阻,万丈狂涛,涡漩千回百转,惊心动魄,又使得诗人游子望而生悲:在三峡的山水文学、易理哲学,乃至纤夫的川江号子之中,常常表现出那种悲怆之情。最典型而奇特的,是自古以来流传甚多的三峡咏猿诗。如唐代诗人杨炯“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高适“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元人赵孟颊“古今离恨拔难平,惆怅峡猿声”等,皆借猿的悲鸣声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怀与境遇。因此,在三峡文化中,奇幻山水产生的浪漫主义与万丈狂涛、千回百转的惊心动魄共同组成了其人文情怀的特性,使浪漫性与沉郁性、悲怆性同在。 
  (选自《中国文艺》2013年7月,有删改)
  6.下列关于三峡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三峡文化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它是在区域特殊的地理、生态环境与人文氛围中孕育、发展起来的。
  B.三峡文化具有盐丹资源文化的特点,是与三峡盐、丹资源丰富且人们以之为中心密不可分的。
  C.三峡文化自开始形成起就不断与其他文化碰撞、交融,但是几千年来,它的基本文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