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9950字。
西工大附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适应性训练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宁穿破,不穿错
刘克定
戏曲的服装和化妆一样,也是马虎不得。
古戏曲的服装很少临时设计,大都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版本,不轻易变动。如南戏(昆剧)的戏服基本上以明代服饰为基础,并加以艺术化,而且不分季节、朝代,各剧通用。戏曲里没有季节,但“等级”森严,皇帝穿什么,臣子穿什么,当兵的穿什么,跑龙套的穿什么,都有一定的规定,不能穿错。即使“热死的花脸冻死的旦”,该穿什么不能打半点折扣。夏日炎炎,花脸全身披挂,汗流浃背,不能少穿;寒冬腊月,旦角身着轻纱,冷得发抖,也不得多穿。
要表演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如果按各朝代的穿戴去设计戏服,那就太难,工程也非常浩繁,更不要说按季节设计。所以看古戏,仅仅看戏而已,要想从衣着上考证哪朝哪代,冬天还是夏天,那就没辙。《失空斩》是夏天还是冬天?《钓金龟》与《铡美案》分别是什么季节?戏服上体现不出来。是什么朝代的故事,戏服也不能告诉你,仅仅按官阶、身份、性别、年龄、职业、文武等几个大的杠杠来加以区分,区别穿戴已成程式。有一些历史名人,妇孺皆知,穿戴已经定型,如诸葛亮、关羽、包公等等,几百年就是那个样子,变化就更少。所以穿薄穿厚,也就不能根据演出时的天气不同而不同,剧情规定穿什么就得穿什么,穿错就被认为是事故。
戏衣虽然名目繁多,但重要的式样只有二十余种,包括蟒、靠、帔、褶等。色彩分上五色下五色。上五色即微黄、红、绿、白、黑,又叫正色;下五色为紫、蓝、粉红、湖色、古铜或香色,又叫副色。在质地上,早期多用呢、布,后来改用丝织品。戏衣纹饰美观丰富,有龙凤鸟兽十几种,每种又有多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服饰艺术。除了戏衣,还有头饰、头盔(旦角头上的妆饰、帝王贵族的冠、武士的盔以及各种帽、巾)、戏鞋(厚底靴、虎头鞋、快靴、洒鞋、彩鞋)等等。它们各有各的表现功能,不能穿错。《玉簪记》中的陈妙常是一道姑,其白云:“姑娘在禅堂打坐。”唱词是:“从今孽债染缁衣。”这缁衣是尼僧的衣着,道姑穿在身上,就闹笑话了。禅堂也非道家修行之所,应为云宫。
清时的戏曲中,戏服的颜色也有一定的讲究。清代戏剧家李渔对当时青、蓝两色混用就提出疑问,认为青色是很神圣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青衫是朝廷的名器。按贤愚,“圣人之徒始得衣之”,按贵贱,“备缙绅之选者始得衣之”,净、丑角色演小人则不得上身。歌舞之衣贵在轻柔,不可因为太露而刻意增厚。所谓霓裳羽衣,衣上所绣,只宜两种,上体凤鸟,下体云霞,早有定制,一旦改绣其他,就不伦不类了。方巾与有带飘巾都是儒者所用,少者用飘巾,老者用方巾,如果穷愁患难之士也戴方巾,则错失规矩。这些意见,仍可供今人参考。
戏曲演员对戏服要烂熟于胸,演什么角色就穿什么衣,戴什么帽踩什么鞋都不能出错,因为中国戏曲表演程式(包括服装),决定了它的艺术魅力,观众也是通过这种程式化的表演来欣赏戏曲艺术。作为戏曲演员,他们的艺术生命也离不开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所以“宁穿破,不穿错”是一个艺术家对事业的严谨态度,也是可贵的艺术品德。
(选自《文汇报》)
1.下列关于“戏曲服装”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代戏曲服装设计固定,它通常都采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老样式,一般情况下不能改动。
B.古代戏曲服装“等级”十分森严,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服装,绝对不能有半点儿马虎。
C.古代戏曲服装穿薄还是穿厚,应根据剧情角色来判断,而不能考虑季节变化和天气暖冷。
D.古代戏曲服装决定着演员表演,而观众也是通过这种程式化的戏曲服装来欣赏戏曲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戏曲演员对戏服要非常熟悉,宁可穿破也不能穿错,这其实正好体现了戏曲演员的严谨态度与可贵品德。
B.戏曲演员如果把戏服穿错了,就是十分严重的事故,因为人们就不能从戏服中看出故事发生的朝代了。
C.演员表演时,花脸着装一般都要全身披挂,即使在烈日炎炎里汗流浃背,也不能随意减少自己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建隆元年,拜御史中丞。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三年,兼判吏部铨。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制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