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个字。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读《卖炭翁》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常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卖炭翁》刻画了一个“卖炭翁”的形象,以个别表现一般,反映中唐时期下层人民的苦难和不幸。
一、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艰辛。诗中是这样写卖炭翁伐薪烧炭艰辛的,“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四句诗从三个层面,交代了卖炭翁劳动的艰辛。首先是烧炭本身工序的复杂和劳动过程的漫长。先一斧一斧地“伐薪”,再一窑一窑地“烧炭”,然后才能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我们只要想想,“千余斤”的炭,需要砍多少斧,需要翻山越岭运多少趟,需要烧多少天,我们便能知晓其中的艰辛了。第二是工作地点的荒凉。“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由这个地点,我们还可以想见卖炭翁的生活境况,没有土地,孤苦伶仃,烧炭卖是他赖以生存的唯一依靠。第三是烧炭过程的艰辛。整个烧炭过程,烟熏火燎,异常辛苦,让老人“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抓住卖炭翁的三个部位“脸”、“鬓”、“手”写肖像,突出三种不同的颜色,脸是烟火色的,鬓发是灰白的,十指是乌黑的,让“苍苍的鬓发”突出在“灰黑色”的背景下,以鲜明的富有质感的画面,表现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和生存的苦难。
二、卖炭翁的贫寒与卖炭行程的艰辛。首先,从卖炭翁卖炭的目的看,足见其贫寒。诗人用设问的方法介绍卖炭翁卖炭的目的,从侧面表现极度贫寒的生活状况,“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卖炭翁年老体弱,却仍不得不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为了什么?仅仅渴望有穿的、有吃的,满足一种最低的生存需求。他的“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这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了。这样的设问,就为后文写宫使掠夺木炭的恶行做好了铺垫。其次,从卖炭翁卖炭前的心理活动看,足见其贫寒至极。按照常理,当一个人身处寒冷却又缺衣少食的时候,他一定希望天气暖和起来,可是,卖炭翁明明“可怜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为什么?因为他将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了。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正是卖炭翁生活艰难、极度贫寒的表现。对于卖炭翁的这种处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