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90字。

  高考“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专题复习
  海原一中:张永港
  2013年18套作文试题,以“社会现象类”居多(详情见下表分析),这类试题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生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占2013年高考试题数量的三分之一。回顾七年来宁夏卷高考作文,几乎均为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显而易见,此类试题将代表着2014年的命题方向,那么如何写好“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我认为最佳的写作方法是“就事论事,同类拓展”。
  2013年高考“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统计分析
  类    型 数量 卷  类 话  题 特    点
  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 正面材料 3 全国课标II卷
  同学关系调查 感情倾向明显,表现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山东卷 莫言被“咬”
  广西卷 捡手机
  反面材料 1 浙江卷 “童心” 感情倾向明显,从侧面呼吁正面价值观。
  开放性
  材料 2 广东卷 富翁捐助 无明显感情倾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北京卷 文学家与科学家对手机的认识。
  “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社会现象。一事一议的最大缺陷就是文章内容单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考生必须运用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寻找一些和试题材料同类的素材以充实文章内容,支撑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同类拓展”。
  考生们在写“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时由于思虑不全,往往会踏入一些误区,从而导致作文分数低迷。其实这些“陷阱”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误区一:盲目地提某些大道理。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不能让文章的中心游离于“事件之外”,但是在考场上一些考生所谈的话题和材料事件毫无关系,以致文章跑题。比如2013年高考:广东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慈善”;全国课标II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同学关系”;北京卷考生所谈的话题必须是手机等等。如果考生所谈的话题游离于“事件”之外,那必定是跑题作文。
  误区二:内容空洞,走不出对试题材料的论述。既然社会现象类作文要求就事论事,那么有些考生就会就着材料大谈特谈,甚至对材料反复的叙述,缺乏对文章中心必要的拓展,进而导致文章内容单薄。要避免文章内容空洞无物,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对各类社会现象有一定的深度思考。考生平时不妨多看一些新闻、时评、社论等,提高思维能力与社会认知度,在写作时便可围绕材料进行主题升华。
  误区三:结构比例严重失衡。开篇引述试题材料,这仅仅是个引子,因而需要略写。选择材料的一个角度分析解读,提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向外拓展,阐释自己的观点才是文章的重点,此部分需要详写。可一些考生却恰恰相反,大肆地叙述试题材料,而向外拓展的部分极少,进而造成文章在结构,材料安排上比例严重失衡。所以在文章结构上,考生不妨采取“起承转合”的结构来行文,请参照下表:
  构思 文中位置 文  章  内  容 比例
  起 第1段 用简洁的语言转述试题材料。 10%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