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01字。
《安塞腰鼓》 杭州外国语学校 许静
教学目的:
1、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品味排比和反复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3、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腰鼓表演我们并不陌生,许多大型文艺晚会里有这类节目,现在我们结合有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先来认识一下安塞腰鼓及其来源。
“安塞腰鼓”是陕北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 它既是古代激励边关将士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也是将士们征战凯旋的欢迎曲。它气势磅礴,它充满激情与力量,它是生命的舞蹈与狂欢……古代战争擂鼓鸣金的场面,永远地消失了。然而,这种于激情和力量中的仪式,却深深地根植于陕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陕北的乡间,腰鼓成为一种娱乐形式。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进驻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延安精神”走向全国,“安塞腰鼓”这种原来纯民间的广场文化形式,也渐渐走进庙堂,进入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视野。某种意义上,“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
安塞腰鼓融舞蹈、歌曲、武术于一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气势磅礴,独具魅力。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从这些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任何文艺形式都是对人生、社会的感受和认识的反映。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与壮阔场景,我们只需看一看便能感受到,但安塞腰鼓所蕴涵的文化价值、生命意识,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下面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生花妙笔去描摹一场动人心魄的表演,并揭示其文化意韵的。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正音: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学生朗读,感受一下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欣赏并跟读全文朗读,对比气势。
1、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壮阔”“豪放”“火烈”“有力”“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奇伟磅礴”等等。
2、明结构
自由朗读课文,说明:文章按“腰鼓表演前,中,后”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根据提示填空,理清结构层次。
( 静 )(安静)的腰鼓 宏伟的(场面)
雄壮的(响声)
( 动 )(激昂)的腰鼓→ 击鼓的(后生)
奇丽的(舞姿)和激昂的(鼓点)
( 静 )(寂静)的腰鼓
第一部分为前四个自然段,主要写敲鼓前的预备阶段。这一部分首先概括描写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的外貌、神态,并以静衬动,蓄势待发,为下文安塞腰鼓的响起做好了铺垫。
第二部分写安塞腰鼓演奏的阶段。这里运用了一种反复的修辞手法——“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了三次,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场面和感受,突出了安塞腰鼓气势的壮阔和豪放;第二层,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