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8300字。
桂林十八中13级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卷
语 文
注意:①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②正式开考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用黑色水性笔填写清楚,用2B铅笔在填涂区准确涂好自己的考号,并检查是否完全正确;
③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直接在试卷上做答不得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中国诗》(节选)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起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1.对“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篇幅短小的诗歌中抒发含蓄感情。
B.在容易理解的内容中看到悠远意境。
C.从短小的篇幅中体味到悠远的意境。
D.在简洁的语言中感受余音绕梁之美。
2. 下面对文章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暗示”换成“怀孕的静默”,是因为这样更能形象地说明中国诗歌创作的艰辛。
B.作者认为诗歌形式的简短并不妨碍意蕴的延长,收缩往往表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
C.作者认为“云深不知处”的“不知”的“撩人”之处正在于它将无限的静默留给了读者。
D.外国诗人与中国诗人在诗的审美上是相通的,都追求诗歌创作的意境深远。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越短越好,长篇是没有价值的。
B.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是中国诗歌的特点。
C.外国诗不够含蓄,却是尖刻斩截的。
D.作者引用贾岛的诗,是想说明中国诗有很多是使用疑问语气来作为结束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白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编,投著作郎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文章无可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为斯文遂绝,复得吾子矣。”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