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小题,约7160字。

  太  原  五  中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月考(3月)
  高  二  语  文
  第Ⅰ卷    阅读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信、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而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节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此譬如两虎相捽    捽:冲突,争斗
  B.西向以逆高祖      逆:违背
  C.以自辅其所不逮    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   椎鲁:迟钝,愚笨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C.而其智虑久而无成
  其然乎?其不然乎?
  D.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者认为刘备有近于高祖之才而无用之之术,这是造成他最终败北的主要原因。
  B.作者论述魏、蜀、吴三国主要是从各国之君智勇谋略以及他们的兵力强弱两方面来进行比较的。
  C.“夫古之英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这是作者最后比较的结果,也是他写作此文的最主要目的:汉高帝确为古之英雄。
  D.曹、孙、刘都是智勇双全之人,但是三个人的实力还是有所差别,苏辙要表达的也正如世之言者曰:“孙不如曹,而刘不如孙。”所以最终三国鼎立之势破灭而曹操胜。
  4.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六国论》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妆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刘禹锡,中唐诗人,因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边地远郡。此诗是晚年于被贬地所做。
  5.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赏析。(4分)
  6.秋天的景物触动着诗人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诗歌颈联,并谈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