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0字。
《诗经》两首
编制: 汪春华 审核: 审批:
教学课时建议:3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2、掌握《诗经》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及艺术特色。
4、背诵《氓》,熟读《采薇》。
预 习 案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默读并背诵;借助“教材助读”,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每首诗的内容、中心和表现手法。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30分钟,独立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近作品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所以
也叫《诗三百》。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
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诗经》的内容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
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和小雅,是西周宫廷乐歌。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二、文体知识
现实主义与《诗经》:现实主义是源于西方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重要术语,泛指文学艺术对自然的忠诚,对现实的高度关注。由于《诗经》中“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