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题,约5250字。
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2014届九年级3月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甘lín( ▲) ②xián ( ▲ )熟 ③中流dǐ( ▲ )柱 ④yǎo( ▲ )无消息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凝重而肃穆的崇山俊岭,并没有因为寂寥而冷漠,并没有因为无人光临而无精打采。而是以甜淡的坚守体现他的沉稳,以变换的四季色彩来张显他的生机。所以,面对生命中的孤独,不是浮燥,不是凄怆,而是守住、耐住这份孤独,在孤独中绽放出绚烂的生命之花。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 》)
③ ,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④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蒹葭》)
⑤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⑥庭下 ,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⑦夫战,勇气也。 , , 。(《曹刿论战》)
⑧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4.名著阅读。(5分)
①格列佛游历到利立浦特小人国,一次,“一位女官不小心,晚上看传奇小说时睡着了,以致皇后的寝宫失火”,格列佛设法扑灭了大火,把利立浦特“费了多少年心血建造的其他宫殿救了下来”。你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办法吗?(2分)
答:
②《西游记》第十七回的回目是:“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请从起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概述这个回目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
答:
5.食品安全已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研究下面的数据,回答问题。(3分)
某市食品安全满意度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人数:600人)
满意度 非常满意 满 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人数比 9.7% 18% 20.5% 51.8%
①研究结论: ▲
②你认为针对当前食品安全的问题,从政府和民众的角度应该采取什么措施?(1分)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两段文字,完成6—9题。(11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依、允等之任也。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节选自《隆中对》)
【注】每:常常。信然:确实这样。先主:刘备。就见:到那里拜访。屈致:委屈(他)召(他上门)来。致,招致,引来。枉(wǎng):委屈。凡:总共。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B.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C.臣本布衣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D.还于旧都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7.下列句子不是省略句的是( )(2分)
A. 时先主屯新野 B. 先主曰:“君与俱来。”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D. 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8.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的画线句。(4分)
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能流传千古,原因之一是其言辞质朴,情真意切。请以“遂许先帝以驱驰”为例,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鲁迅《雪》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0-12题。(8分)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主,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0.第一段中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2分)
11.作者描写朔方的雪花“绝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能否把句中的“撒”字改成“飘”字?(2分)
12.雨雪本无生命,文中却用了“孤独”“精魂”等字眼加以描述,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朔方的雪寄寓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4分)
【链接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链接二】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5题。(10分)
读书是风雅乐事
鲁先圣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
(选自《语文报》,有删改)
13.请说出第①段“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这句话中“隐身”的含义。(3分)
答: ▲
14.请分别说出林语堂和黄山谷对待读书的观点,作者对他们的观点持什么态度?(3分)
答: ▲
15.请结合②③段分析文章是怎样证明“读书是风雅乐事”这一观点的。(4分)
答: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5分)
柳 信
宗璞
①今年的春,来得特别踌躇、迟疑,翻来覆去,仿佛总下不定决心。但是路边的杨柳,不知不觉间已绿了起来,绿得这样浅,这样轻,远望去迷迷蒙蒙,像是一片轻盈的、明亮的雾。我窗前的一株垂柳,也不知不觉在枝条上缀满新芽,泛出轻浅的绿,随着冷风,自如地拂动。这园中原有许多花木。这些年也和人一样,经历了各种斧钺虫豸之灾,只剩下一园黄土、几株俗称瓜子碴的树。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
②少年时候,每到春来 ,见杨柳枝头一夜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曾在中学作文里写过这样几句:嫩绿的春天又来了/看那陌头的杨柳色/世界上的生命都聚集在那儿了/不是么?/那年轻的眼睛般的鲜亮呵……
③老师在这最后一句旁边打了密密的圈。我便想,应该圈点的,不是这段文字,而是那碧玉妆成绿丝绦般的杨柳。
④抗战期间在南方,一个残冬,我家的小花猫死了。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什么是死。它躺着,闭着眼。我和弟弟用猪肝拌了饭,放在它嘴边,它仍一动也不动。“它死了。”母亲说,“埋了吧。”我们呆呆地看着那显得格外瘦小的小猫,弟弟呜呜地哭了。我心里像堵上了什么,看了半天,还不离开。
⑤“埋了吧,以后再买一只。”母亲安慰地说。
⑥我做了一篇祭文,记得有“呜呼小花”一类的话,放在小猫身上。我们抬着盒子,来到山坡。我一眼便看中那柳伞下的地方,虽然当时只有枯枝。我们掘了浅浅的坑,埋葬了小猫。冷风在树木间吹动,我们那时都穿得十分单薄,不足以御 寒的。我拉着弟弟的手,呆呆地站着,好像再也提不起玩的兴致了。
⑦忽然间,那晃动的枯枝上透出的一点青绿色,照亮了我们的眼睛,那枝头竟然有一点嫩芽了,多鲜多亮呵!我猛然觉得心头轻松好多。杨柳绿了,杨柳绿了,我轻轻地反复在心里念诵着。那时我的词汇里还没有“生命”这些字眼,但只觉得自己又有了精神,一切都又有了希望似的。
⑧时光流去了近四十年,我已经历了好多次的死别,到一九七七年,连我的母亲也撒手别去了。我们家里,最不能想象的就是没有我们的母亲了。母亲病重时,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你娘,这房子太空。”这房子里怎能没有母亲料理家务来去的身影,怎能没有母亲照顾每一个人、关怀每一个人的呵叱和提醒!然而母亲毕竟去了,抛下了年迈的父亲和她的儿女。
⑨两个多月过去,时届深秋,园中衰草凄迷,落叶堆积。我从外面回来,走过藏在衰草落叶中的小径——这小径,我曾在深夜里走过多少次啊。请医生,灌氧气,到医院送汤送药,但终于抵挡不住人生大限的到来。我茫然地打量着这园子,这时,侄儿迎上来说,家里的大猫——“狮子”死了,是让人用鸟枪打死的,已经埋了。
⑩这是母亲喜欢的猫,是一只雪白的狮子猫,眼睛是蓝的,在灯下闪着红光。这两个月,它天天坐在母亲房门外等,也没有等得见母亲出来。我没有问埋在哪里,无非是在这一派清冷荒凉之中罢了。我却格外清楚地知道,再没有母亲来安慰我了,再没有母亲许诺我要的一切了。深秋的冷风将落叶吹得团团转,枯草像是久未梳理的乱发,竖起来又倒下去。我的心直在往下沉,往下沉……忽然,我看见几缕绿色在冷风中瑟瑟地抖颤,原来是那株柳树。在冬日的萧索中,柳色有些黯淡,但在一片枯黄之间,它是在绿着。“这容易生长的、到处都有的普通的柳树,并不怕冷。”我想着,觉得很安慰,仿佛得到了支持似的。
(11)清明时节,我们将柳枝插在母亲骨灰盒旁的花瓶里,柳枝并不想跻身松柏等岁寒之友中,它只是努力尽自己的本分,尽量绿得长一些,就像一个普通正常的母亲,平凡清白的人一样。
(12)柳枝在绿着,这些丝丝垂柳,是会织出大好春光的。(文章有删改)
备注:柳信:谓柳树发芽带来春的信息。宋 •欧阳修《玉楼春•题上林后亭》词:“珠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
16.联系前后文,赏析首段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答: ▲
17.说说第一段“还有这棵杨柳,年复一年,只管自己绿着”的含义。(2分)
答: ▲
18.文中两次写到猫死,作者这样写分别有怎样的用意?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4分)
答: ▲
19.联系全文,分点概括题目“柳信”的内涵。(3分)
答: ▲
20.请分析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作用。(3分)
答: ▲
21.作文(60分)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烟雨朦胧,姹紫嫣红,春天就这样悄悄地来了……你曾经阅读的有关春天的诗文给你留下怎样的认识?往年的春季给你留下怎样的记忆?正在经历的人生之春又给你留下怎样的体验?
请根据你的经历、认识和感悟,以“犹记春日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 略
2. 俊—峻、甜—恬、张—彰、燥—躁
3. 略
19.联系全文,分点概括题目“柳信”的内涵。(3分)
(1)报告春的信息,给“我”以欢愉;(象征春的来临,生命的气息)(2)展示生命的活力,给“我”以希望;(象征生命的活力和希望)(3)呈现平凡中的坚强,给我以慰藉。(象征平凡中坚强、清白的人)(每点1分,第一点从第二段“每到春来,见杨柳枝头一夜之间染上了新绿,总是兴高采烈,觉得欢喜极了,轻快极了,好像那生命的颜色也染透了心头”可得;第二点从埋葬小猫后看见柳树时的相关描写可得;第三点从倒数第二第三段可得。)
20.(1)与首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2)表达了对柳树的赞美之情。(3)用拟人的手法,抒情的笔调,艺术地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深化了文章中心。(共3点,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给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