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3530字。

  邢台一中2013—2014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命题人:马继红
  试卷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和第Ⅱ卷(表达)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填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卡对应题号位置,写在试题上一律零分。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天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6.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于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7.关于中国画对“静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二、古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弁,字少章,徽州婺源人。少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既冠,入太学,晁说之见其诗,奇之。靖康之乱,家碎于贼,弁南归。
  建炎初,议遣使问安两宫,弁奋身自献。至云中,见粘罕,邀说甚切。粘罕不听,使就馆,守之以兵。弁复与书,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
  绍兴二年,金人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遣一人诣元帅府受书还,虚中欲弁与正使王伦探策决去留。弁曰:“吾来,固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