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小题,约13820字。
2013-2014学年豫东、豫北十所名校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五)
安阳一中 郸城一高 扶沟高中 鹤壁高中 淮阳中学 济源一中 开封高中
灵宝一高 洛阳一高 林州一中 内黄一中 南阳一高 平顶山一中 濮阳一高
商丘一高 太康一高 温县一中 新乡一中 夏邑高中 虞城高中 叶县一高
(学校名称按其拼音首字母顺序排列)
语 文
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渎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代的印章
汉初的印章形制式样仍保留秦代印章的特点,并在制度上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据东汉卫宏著《汉旧仪》记载,汉代皇帝有六玺,都是用价值昂贵的白玉制成,雕刻蟠龙、奔虎印纽。印文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皇后的玺印与皇帝同制。1974年陕西成阳一位中学生在上学的路上,发现了一方被埋在积土中的白玉印章,刻有“皇后之玺”的白文字样。经考古部门考证,确认是与文献记载相符的汉代皇后玉玺。《汉旧仪》中还记载,当时规定按官职的高低不同所用的印章分别称“章”或“印”。私人印章不可称为“章”,并须在姓名之后加“私印”二字。同时对各等级印章的材质、纽式及印绶的颜色都有严格的规定。任命官吏以颁发印章为标志,类似现代任命书的作用:官员们也要把印章佩带在身上,用以表明官阶等级并示尊严。遇有要事即钤印于封泥,作为行使权力的凭证。各级政府发布政令都要钤加印章。汉私人印章,除姓名印,还有肖形印、吉语印。形式有两面印、多面印和套印等.肖形印在印面上刻人与马、牛、羊、骆驼等动物形象:还有以多面印的形式,刻出分别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图形的四灵图案。各种动物形象造型夸张,富有浪漫色彩,呈现出汉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汉印文体称为缪篆,是一种带有隶书意向的篆体文字。字形方正,笔画平直,结体匀称工整,气势浑厚、明快,具有质朴自然、丰满安定的美感。汉印中还有一些以虫鸟篆入印的印章。虫鸟篆是装饰化的篆书,起止笔画融合虫鸟的形象。笔画卷曲萦绕,运转舒展灵动。虫乌为龙凤的原型形态,以虫鸟篆入印,代表龙凤的祥瑞之征,寄寓吉祥祝福,反映了人们追求安定幸福的美好愿望。汉魏时期还有一种称为悬针篆的印文,即在缪篆的基础上,将垂直的笔画加以夸张,使收尾笔形垂长,显出尖锐的笔锋。东汉时期的衡量器具上常采用这种篆体。
汉印多为铸造印,印文为线条均匀、粗壮的白文,加盖泥封上,十分清晰、饱满。后世钤印红印泥后,朱白对比鲜明,丰满明快,非常醒目。此外还有不少凿刻的印章,多是武将佩印。汉代战事频繁,在战斗中往往急需增补新的军事指挥官。给这些增补的将领颁发印绶,来不及从容铸造,就由军中刻印工匠们在预先铸造的印坯上匆匆刊刻成印,故又称为急就章。这类凿印,多为较细的白文印。高级官员为两凿成文,印文结体比较规整;低级官员则为一凿成文,具有随意自然的气质。急就章呈现的朴茂自然、不加修饰、拙中寓巧的印风,为后代的篆刻家们所追摹,对后世篆刻艺术刀法的形成具有启迪意义。
古代的玺印都是钤加在封泥上的。这有大批的实物遗存可证。《淮南子•齐俗训》:“若玺之抑填。”填即是指封泥。古代封泥是用来封缄书信和物品的。封物时,用绳索将物品捆扎后,在绳索的结节和绳的两端加泥钤印,封泥起了锁封的作用,可以防止开启包装。封缄书信时,则把竹木简牍加上木检,用绳索扎紧。木检上刻有方孔,把绳索两端穿到方孔中,用封泥封住方孔,钤加印章。使木检、绳索和封泥连为一体。最后在木检上写上收书人的姓名、地址,称为“署检”。用这种封缄方法可防止书信在辗转投递过程中被私拆泄密。
封泥的使用,据文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通行,从考古实物遗存看,汉代极为盛行。现已知在陕西、山东淄博发现汉封泥700余枚,1920年在朝鲜平壤附近的乐浪遗址、1956年在湖南长沙河西岳汉墓、1957年在呼和浩特汉古城遗址、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都出土了汉代的封泥,可见汉代使用封泥的地域十分辽阔。
东汉发明造纸术后,至南北朝时纸张的生产和使用已很普遍,逐渐取代竹木简成为文房用品。封泥也渐渐废弛。钤盖印章改在纸上用朱红印色。《北齐书•陆法和传》记载“上梁武帝书‘朱印名上”’,这是纸张上使用印色的最早文献记录。在南齐、唐代传世的书法、绘画作品和新疆出土的文牍上也可见到墨色或米色的印迹。
封泥之制废弛后,在地下沉睡了近千年。1822年(清道光二年)在四川、陕西等地发现封泥后,当时人都不明其为何物,曾定名为“印范”。直到1898年经清代学者刘鹗考证始定名为封泥,并征信于文献记载,使人们了解到唐代以前古玺印的使用习尚。
现代国际交往中使用火漆印封缄机密国书,海关验放进出口货物钤加的铅封,其作用和使用方法都与中国古代封泥很相像。不过这是源自欧洲中世纪的文化现象,是在中国封泥停止使用以后才兴起的。
(节选自《印章的历史》,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代的印章和秦代的印章相比,延续了秦代印章形制式样上的特点,只是在制度上 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比如,汉代皇帝有六玺,皇后的玺印与皇帝同制。
B.根据《汉旧仪》的记载,官员的印章按官职的高低分别称“章”或“印”。私人印章不可称为“章”,并且须在姓名之后加“私印”二字。
C.肖形印不仅可以刻出马、牛、羊、骆驼等动物形象,还可以刻出代表东西南北方位的 四灵图案。这都呈现出汉代绘画的艺术特色。
D.东汉时期的衡量器具上常有悬针篆体的文字,这种篆体文字的收尾笔形垂长,显出 尖锐的笔锋。这种字体魏时仍被使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印章对于官吏极为重要,因为任命官吏以颁发印章为标志,官员们也以印章表明官 阶等级并示尊严,各级政府发布政令都要钤加印章。
B.汉代的印章文字都是篆体字,但表现形式并不完全一样,有的带有隶书意向,字形方 正,笔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7题。
余子俊,字士英,青神人。举景秦二年进士。出为西安知府。岁饥,发廪十万石振贷。区画以偿,官不损而民济。成化初,所司上治行当旌者,知府十人,而子俊为首。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子俊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宜于沿边筑墙置堡。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垒筑,或挑堑,绵引相接,以成边墙【注】,于计为便。”尚书白圭以陕民方困,奏缓役。是时,寇据河套,岁发大军征讨,卒无功。八年秋.子俊复上言,圭犹持前议阻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子俊增卫益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