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0000字。
第一部分:三年高考文题理析
一,话题作文类:

1,2004全国卷作文题(之一)
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解读: 这道题是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延续与发展。2003年的作文题是以“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它属于关系型多概念话题;2004年作文题是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也属于关系型多概念话题。前者引用一则古代寓言,后者引用网站的一段谈话。关系型作文题,应该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一话题理应说清楚“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之间的关系。所谓遭遇挫折,材料启发我们,是指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我们还可以进行相关或者相似联想,例如失去亲人、失去职位、失去健康、失去荣誉、失去金钱……而对这些“失去”,应该怎么办?是正确认识它,冷静地对待它,“直面挫折,化解痛苦”,还是“夸大挫折,放大错误”,“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文贵真情实感,在写这个话题时,考生可以联系自己人生的体验,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来。“大处着眼,小处落墨”, 所谓“大处”是指在紧扣“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这一话题,所谓“小处”是指从某一件事,某一个角度,某一方面切入,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写作指津:
1立意: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精神资源来立意,立意可以正向也可以反向。正向立意,写遭遇挫折后不能放大痛苦。①让快乐充满人生的旅途;②砥砺在挫折中化解痛苦的精神意志;③亮起生命的风帆。典范文章如《风,可以穿越荆棘》《痛苦挫折人生》《蝶的翅膀•鱼的泪光•其他》《因为我在》《让苦从指逢间滑落》等。也可以反向立意,遭遇挫折后应该“放大错误”,如何严肃对待错误,深刻认识错误,只有这样才能改正错误。这样写,只要言之成理,就往往能写出新意来。
2选材:选材有高下之分,不当的选材会导致认识肤浅流俗。一定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感人的东西。考生可以从名著中寻找空隙,如选取海明威《老人与海》主人公桑提亚哥 ,还有史蒂芬.霍金、屈原遭逐,孔丘遇厄,左丘失明,司马宫刑,苏武出使和昭君远嫁的例子。这些人生中遭遇挫折和生命抗争的典型材料会有说服力。优秀文章如《面对挫折 笑对人生》《诗人·明月·黄花》《任是“无情”也有情》《人生的内涵》等。
3谋篇:本题从“失去”角度切入为好。破题单刀直入,列举生活中的现象,进而陈述“放大”“失去”之间的辨证关系,如《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谢的花》;也可通篇设喻,言近旨远,人生哲理不言自明,如《列车 茶 春花》《化苦药为甘霖》。如《遭遇挫折与放大困难》则以“一生曲折,旷达传千秋;亘古辉耀,文章成四家”对联统领全文,写法灵活。《那时花开》作者紧紧抓住“那时”破题,即“挫折降临时”来作文章。
4语言:本题议论,应该立论有力,内容厚实,语言富有文采,可以从阅读中寻找契机,可以从中学教材中汲取养分。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巴尔扎克)“当一扇门关上时,另一扇门会打开。”(塞万提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永不挫败”的典型。记叙散文,语言适宜流畅质朴清新自然。满分作文如《遭遇挫折与放大困难》《握住别人垂下的藤条》《让苦从指逢间滑落》《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谢的花》;说理文应该平实而富有哲理意韵。如《痛苦挫折人生》《人生的内涵》,不胜枚举。

2.2004年全国高考作文(之二)
原题:阅读下面四句话: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谚语)
要仔细听取别人提出的缺点,不要随便指责向你提出意见的人。(达.芬奇)
相信任何人与不相信任何人,一样是错误的。(塞克纳)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审题解读:从内容来说,这是一道人生体验题;从题型来说,这是一道关系型题目。“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二者的关系是辩证关系,但也并不是说两方面不可有所侧重,这要看你的人生体验了。如果在某一方面体验较深,就可以就某方面多谈一些。“相信自己”并不是不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关键是听后能鉴别。材料中所引用的五个人的名言似乎矛盾,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内容是统一的,只是角度不同,话题体现了较强的思辩性。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还包括其他的观点。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对别人的错误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