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小题,约8730字。
  2010-2011-2高二年级(2)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51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儒家“仁学”在文化共存中的意义
  人与人的关系是从感情开始建立的,这正是孔子“仁学”的基本出发点。“仁爱”的精神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而爱自己的亲人最根本。但是“仁”的精神不止于此。爱自己的亲人,这只是爱;爱自己的父母,再扩大到爱别人,这才叫做“仁”。对父母的孝顺要放大到爱天下的老百姓。“仁学”是要由“亲亲”扩大到“仁民”,也就是说要“推己及人”。做到“推已及人”并不容易,必须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如果要把“仁”推广到整个社会,这就是孔子说的“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自古以来把“克已”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我认为这不是对“克己复礼”最好的解释。所谓“克已复礼曰仁”是说,只有在“克己”基础上的“复礼”才叫作“仁”。费孝通先生对此也有一个解释:“克已才能复礼,复礼是取得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克己和扬己也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别的一个关键。”这是很有道理的。“仁”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礼”是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相处。要人们遵守礼仪制度必须是自觉的,出乎内在的“爱人”之心,才符合“仁”的要求。所以孔子认为,有了追求“仁”的自觉要求,并把这种“仁爱之心”按照一定规范实现于日常社会之中,社会才会和谐安宁。
  孔子的这套儒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治国”者,对于现在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的统治集团,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如果把孔子的“仁学”理论用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那么在不同文明之间就不会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从而实现“文明的共存”。孔子的“仁学”理论虽然不能解决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明的共存”的全部问题,但它作为一种建立在以“仁”为本之上的“律己”的道德要求,作为调节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一条准则,使不同文化得以和谐相处,无疑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要使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相处并不容易,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可以提供极有意义的准则。孔子认为,以“和为贵”而行“忠恕之道”的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而不讲道德没有学问的人往往强迫别人接受他的主张而不能和谐相处。如果把“和而不同”用作处理不同文化不同关系的原则,对于解决当今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纷争应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下列对文中概念的内涵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礼”作为儒家“仁学”的行为准则,指的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礼仪制度。
  B.“克已复礼”是指通过克制自己的私心,使“爱人”之心出乎内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C.“文明的共存”指的是世界上各个不同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和谐相处,不再引起冲突以至于战争。
  D.“和而不同”指的是有道德有学问的君子应该做到与人和谐相处,它对于解决不同文明之间的纷争有积极意义。
  2.以下对儒家“仁学”思想的理解不恰当一项是()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亲亲”扩大到“仁民”,把自己的爱心推及天下百姓。
  B.“复礼”是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天下归仁”的理想的前提条件。
  C.社会要和谐安宁,需要人们有对“仁”的自觉追求,并按照一定的规范把“仁爱”实现于日常社会中。
  D.“仁爱之心”人人都有,而最爱的是自己的亲人,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是不可能推已及人的。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分析、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和而不同”的理论,为消除当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提供了理论依据。
  B.作者认为,把“克已”和“复礼”解释为两个平行的方面并不是最好的解释,应是人自身内在的品德要与规范人的行为的外在礼仪制度相一致,与别人、社会和谐相处。
  C.本文议论的中心就是儒家的“仁学”理论虽然距今久远,但依然是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准则。
  D.要把“忠恕之道”作为“为仁”的准则,必须“推已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扩大到爱天下的百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每小题2分,共6分)
  庾衮,字叔褒,事亲以孝友闻。咸宁中大疫,长兄已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如此十又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