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720字。
小组合作•先学后导 高中语文学案系列
高一语文必修4第四单元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案
课前热身
【学习目标】
1、掌握全文的文言现象,如多义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层次,进而把握人物性格,探究艺术特色。
【课前自主】
1、作者介绍: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7?)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共130篇,分为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叙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千多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介绍:本文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战国末期,秦、楚、齐、赵、韩、魏、燕七国争雄,秦的实力最强。为达到统一中国的目的,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积极对外扩张。其他六国中,实力比较强大得楚国和赵国成为秦实现企图的主要障碍。当时秦国正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楚国,虽然对赵国也虎视眈眈,不时蚕食侵吞,却还抽不出力量来大举进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臣等不肖( ) 刎颈之交( )( ) 广成传舍( ) 缪贤舍人( )
见臣列观( )相如虽驽( ) 臣语曰( ) 使人遗赵王书( )
睨柱( ) 秦王不怿( )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翻译、熟读并背诵课文1-5段。2、掌握其中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自主学习】疏通1-5段文义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 )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 )为( )上卿,以( )勇气闻于( )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 )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 )赵王书,愿以( )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 )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 )见( )欺;欲勿予,即患( )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得。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 )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 )计欲亡走( )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 )握臣手曰,‘愿结友’,以( )此知之,故( )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 )赵王,故燕王欲结于( )君。今君乃( )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 )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 )其( )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 )其( )人勇士,有智谋,宜( )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 )?”相如曰:“秦以( )城求璧而( )赵不许,曲( )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 )之( )二策,宁许以( )负( )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 )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