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900字。
《咬文嚼字》教材完全解读
昌乐一中 刘海涛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
识记有关朱光潜的文学常识;识记本文字词。
2.技能目标:
把握作者有关“咬文嚼字”的观点,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借鉴吸收本文的分析方法。
3.情感目标:
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精神,培养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精神。
文题背景
1. 题目解说
《咬文嚼字》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集》,谈及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做法的一些观点。
《咬文嚼字》一文,乍看起来仿佛是一篇研究推敲文句,遣词造句的文章,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我们阅读《咬文嚼字》时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咬文嚼字”。
它是个老词儿,元代乔吉有一篇叫《越调•小桃红•赠刘牙儿》的散曲中说:“试寻思,风流漫惹闲唇齿。含宫泛徵,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明代冯惟敏一首《满庭芳•书虫》一词也有这样的句子:“蠹鱼虽小,咬文嚼字,有甚才学。”现在,“咬文嚼字”通常用作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是:“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
《咬》文中的用法则不同,朱光潜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它指的是写作时要字斟句酌,讲究语言运用的准确、传神,力求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另外,“嚼”有玩赏的意思,平常说的有“咬嚼”也指的是有耐人品味的地方,所以,又涉及对作品语句的玩赏、品鉴,这些,无论在写作或阅读时都要注意,提高到审美、鉴赏的境界。
2.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安徽桐城人。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科教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授、教务长。1946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代院长,中国美学学会第一届会长,民盟第三至五届中央委员。第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朱光潜毕生从事美学教学和研究,在西方美学思想和中西方文化研究方面造诣较深。著有《悲剧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译有[德]黑格尔《美学》等。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他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对于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意义。他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他所著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3.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略有改动。朱光潜先生是学贯中西的著名美学家和著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写了大量关于写作的文章,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他的许多著述内容丰厚,语言精当、风趣,读来兴味盎然,这与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和坚实的功底是分不开的。
正文全解
句段全解                   表达全解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①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句解:本句指出修改的原因〕,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②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③
段解:第一段,写郭沫若为了准确表达作品人物情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