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4360个字。

  1、《论语》十则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一、重点词语: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生气、发怒)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这里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有害)
  ⑸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女:同汝,你;是:此、这;知:通“智”。)
  ⑹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刚强、勇毅。)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采纳,听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