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820字。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模拟安徽卷
语 文
(命题人:程道流)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I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I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语,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多维概念被众多学科所探究、阐发,是在近代欧洲首先展开的。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属于文化。因此,认识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对于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②一切具体的文化现象都只不过是一定文化类型的反映或象征。如,石斧本身并不是文化,但它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制造工具的能力和技术,因此,它是原始社会文化的象征。同样,太极拳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相扑是日本文化的象征,等等。文化之所以具有这特征,是因为文化是构成社会的软件系统,它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必须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反映出来。因此,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只是对于人类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的反映或象征,而不能直接等同于某种文化。由文化的象征性,可联想到文化的模式性和符号性。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通过对北美印第安人不同部族文化的研究,认为文化都是一些充满独特个性的“模式”。她把几个印第安部族的文化命名为“日神型”、“酒神型”和“妄想狂型”。卡西尔在《人论》中认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个条件。”故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些象征性符号或符号系统。
③任何文化现象部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文化现象的组合,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围绕着某一社会活动,会产生系列相关的文化现象。如宗教活动,就包括了宗教教义、宗教仪式、宗教建筑、宗教组织等宗教文化现象。第二,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总是要和别的文化现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如教育这一文化现象,与社会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水平都有着不明分割的联系,
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武,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每个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是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的,是该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任何一种民族的文化特点,往往要通过文化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作用,长期积淀才能形成,文化的民族性深深地积淀在一个民族的意识之中。每个民族健康有益的民族特征的发展,都是对全人类文化作出的一份宝贵贡献。在这一意义上,文化愈是民族的,便愈是全人类的。
⑤文化具有为—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所共享的特性。从文化的共享性可以导出文化的其他诸种特性,如文化具有渗透性和扩散巨,传递性和继承性,以及文化具有习得性。文化的这些特性与文化的共享性是密切联系在起的。正因为文化具有扩散性和继承性,文化才能为他人、后人所共享;反过来,正因为文化具有共享性,它才能得到传播和传递。文化的这种共享性与物质财富的共享是不同的。某一物主将他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共享,他对该物的拥有量就会减少,而文化的共享性却不会导致原有文化资源的减少。
(选自《中国文化修辞学》第二章,有删改)
1.联系下文,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切的文化都是那些具体事物或现象的文化象征,如太极拳就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
B.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只是对于人类具有某种特殊意义的文化的象征,但不能直接等同。
C.如石斧文化本身反映或象征了原始社会时代人类初期制造并使用工具的能力和技术。
D.对于人类的特殊意义的情形只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反映出来就能形成某种文化。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二段具体论证分析了文化具有象征性的特点,据此引申出文化的模式性和符号性,并且采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进行阐释。
B.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等方法,具体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分析论证了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部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文化现象的组合。
C.文章第四段从不同民族因生活环境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养育了不同文化类型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D.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首段分析了认识文化特征对正确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重要意义,末段总结了文化是为人类共享的。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象征性或曰模式性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作者认为文化都是一些充满独特个性的“模式”,就如印第安部族文化就可分为“日神型”、“酒神型”等模式。
B.任何文化都表现为一些象征性符号系统,这是因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文化的发展都必须依赖于这个条件。
C.每个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是相对于其他民族而言的,是该民族文化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一种文化如果越具有民族的特性,就越具有全人类性。
D.文化共享性与物质财富的共享不同,文化的共享性不会导致原有文化资源的减少,但是,某种文化只有具备了扩散性和继承性条件,才能为后人所共享。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黼,字子威,颍人也。工部尚书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遇诸子极严,每一饮酒,辄半月醉不解,黼百计承顺,求宁亲心,终不可得,跪而自讼,往往达旦,无几微厌怠之意。
泰定四年,遂以明经魁多士,授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岳,省臣谓黼曰:“敕使每后我,今可易邪?”黼曰:“王人虽微,《春秋》序于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后乎!”省臣不敢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