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10430字,部分答案扫描。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3-2014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考古学家在山西省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
  中条山横亘于山西南端,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它的北面是汾运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的黄金地段。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在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历史文献中说中条山以北有“夏墟”,南面偏东一带是“有夏之居”。看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地理学强调“人地关系”,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也应当具有独特的内容。已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中部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历史地理学家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论述已经很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出贡献尚缺乏讨论。
  山间奇材,往往是山脉的重要价值所在。不过,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山脉的意义则多在于阻隔或护卫。从宏观人文地理格局上观察,从中条北面翻越到南面与从南面翻越到北面,意义是不一样的。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比较封闭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可以过安定的日子,但若求大的发展,就必须冲破自然屏障,向南跨越中条,进入黄河谷地,进而东向伊洛,春秋时代的晋国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强国之路。反之,从南面北越中条,往往是强者的入侵行为,商朝势力曾向北扩张,虽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但不算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史书所记尧舜的传说多在中条以北,这或许暗示着夏族的渊所在。因为夏朝的影响力的强大,汾运盆地便成为法统观念上的崇高区域。商人灭夏,定要翻越中条占有汾运盆地,意义不仅是获得这片肥田沃土,还要在法统观念上最后征服夏人。从动态地理格局上观察,垣曲商城可能是商朝势力翻越中条的一个进退据点。
  1.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
  A.山西南端的中条山山势和缓,并没有想像中的悬崖峭壁。(    )
  B.中国在古代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
  C.古人早已看出中条山与华山本为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
  D.考古学上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地兼中条山南北两面。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关于中条山脉如何对中国文明做出贡献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
  B.从地理空间关系的角度说,中条山的意义在于联结汾运盆地和黄河谷地。
  C.中条山北面的汾运盆地尽管群山环绕,比较封闭,仍不失为一片肥田沃土。
  D.商人要想在法统观念上灭夏,占有汾运盆地,垣曲无疑是一个必经之地。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自然屏障的中条山成功地阻隔了商人的入侵,护卫着夏人的安全。
  B.相对而言,历史地理学界对“人河关系”的研究较为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
  C.晋人向南翻越中条,不仅具有改朝换代的政治意义,也是了不起的社会巨变。
  D.历史文献中关于“夏墟”和“有夏之居”的记载,说明夏族发祥于汾运盆地。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日:“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 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