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50字。

2005高考湖南卷诗歌鉴题分析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如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首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和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国君的眷念和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





此题的设计沿袭了去年湖南卷诗歌鉴赏试题“因析作答,随文会意”的模式,强调在特定情境中(诗歌情境,赏析情境和对比情境)来完成余下的赏析任务,由去年的开放性、单一性赏析过渡到今年的聚敛性、对比性赏析,考察指向明确,能力和知识的检测目标具体,思维方法趋向综合性,的确是一道千锤百炼,精雕细琢的典型题目。具体来说,我认为,此题优点有四:

(一)选材典型,可比性强。两首诗歌的写作情境大致相同,均是文人政客贬谪之身的抒愤之作,而且文字浅显,不须注解,意思晓畅,一读即懂,不过,对于广大考生而言,柳诗显得熟悉,李诗显得生疏。所谓“熟悉”,含义有二:一是考生在中学学过大量文人墨客被贬官降职而即景抒怀的作品,《岳阳楼记》、《离骚》(节选)、《赤壁赋》等作品即为代表;二是考生对柳宗元的政治生涯、思想主张和人格风范比较熟悉,初高中学过柳宗元的许多诗文(如《江雪》、《小石潭记》、《捕蛇者说》等),再加上此题的鉴赏提示,应该说,学生对柳宗元的诗文及思想是比较熟悉的,解读《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难度不大。所谓“生疏”,是指学生没有学过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也没有学过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对李德裕其人的经历和思想更是没有一点知识,这样,两诗对考生来说就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陌生化”效应。不过这种一生疏、一熟悉的材料安排,正好可以帮助考生构建温故知新,彼此沟通的联系,考生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课内所学和相对熟悉的背景材料来推演、比照课外未学,相对陌生的李诗,这样理解李诗的思想情感也并非遥不可及之事。可比性强,主要是指两诗无论是在写作情境,思想感情,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当然,由于作者的身份、地位及所遭遇的具体处境不一样,两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也有所不同;另外,两的写作题材及内容也是有同有异,正是这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题材设计才使诗歌具有可比性。考生思考、解读这两首诗,可以联系起来对比思考以求获得一个相对完整的印象。这种立足课本,迁移课外,运用旧知,比照新知的选材应该说是比较切合考生的实际情况的;“似曾相识燕归来”,“定晴一看又不是”,这永远是规范命题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