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8题,约8670字。

  绝密★启用前
  鄂尔多斯市2013 -  2014学年度高一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规定位置。
  2.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与积累)和第Ⅱ卷(表达与应用)两部分,满分120
  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3. 作答时,将答案写(或填涂)在答题纸上,在本试题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只收答题纸。
  第Ⅰ卷(阅读与积累,共5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各有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理学家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持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那一杯盛满开水的杯子那样;走进空无一人的房间里,也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里一样。不能因为没有开水,就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和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摔掉,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恭”就是“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会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齐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一幅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学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斋”,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背。“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宋时所言的“敬”到底还是被宋儒们加上了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1.下列对“恭”和“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敬”是内心修养,是保持纯真的天性,没有别念,这和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是完全不一样的。
  B.儒学认为,人出生以后就会受到后天各种欲望、情绪的干扰,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到影响,被遮蔽,“敬”可以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与集体意识的一致。
  C.宋明以来的儒学家认为“恭”就是时时刻刻端庄肃穆,不苟言笑,道貌岸然。其
  实这正体现了“恭”是“敬”的外在表现。
  D.在儒学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学子,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既超凡脱俗,又顺应了个性,与孔子“因材施教”相吻合。
  2.从原文看,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熹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一”是“道”所生之“一”,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无适”是专心一意。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可以说,一个人如果能以“敬”休养心性就有可能防止心性因各种欲望的侵扰而受损。
  C.“俨然人望而畏之”,是说道学家的“敬”是使人敬畏,这样就达到了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是佛教概念 ,一般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宋儒持敬修身很可能是受到佛教重“定”的影响。
  3.下列表述,不属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恭”与“敬”今天连用,其意是温厚和顺。但在古时这两个字有所
  区别,古人认为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言行表现出来。
  B.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出轻慢之心和不好的念头,以致做出无礼的事情。
  C.作者认为,宋儒的“敬”的含义与先秦的“敬”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宋儒融合了佛教的“定”,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发展中所产生的变化。
  D.作者认为,“恭敬”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发展到后期虽然给人僵化和腐臭感觉,
  可是今天作为修养,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是值得肯定的。
  二、古诗文阅读(共3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