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70字。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河北宁晋五中   耿西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本文的主要观点。 
  2、通过分析品味具体例子,提高推敲语言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读课文,品评观点,并用文中观点指导自己品析文学作品中的炼字例子。 
  2、在课堂上努力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待语言文字的严谨精神和认真态度。 
  2、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提炼文中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学会用品味妙语佳句 。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到朱光潜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切题导入  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来一起学习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学论文《咬文嚼字》,文学论文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论文,咬文嚼字也是一件很令人头疼的事。然而读完课文后,我们却未感到枯燥抽象,反觉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本文用具体生动例子阐述抽象的道理。所以文章读起来,觉得浅显而易懂。 
  二、精选例子  切磋推敲: 
  1、找三个同学分别读郭沫若《屈原》中的原句,修改后的句子和演员提醒后定下来的句子。看哪个句子更好一些,为什么?(学生读,学生讨论,并让学生举生活中的“这”字例子,自己去体会。) 
  教师总结:第三句最好,原因是“这”字能表现出婵娟对宋玉的憎恨和厌恶。 
  2、是否“这”字句都表“憎恶”?请举生活实例说明。(学生想生活中例子,并思考“这”字在句中意义。) 
  教师总结:“这”字不仅表示憎恶,还可以表示怜爱、嗔怪、赞叹------- 
  3、据以上分析,郭沫若先生后来改的“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合适吗?为什么。(让学生据刚才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总结:不合适,这里不仅仅是句式,还有语气的问题。 
  4、举教材上两个例子。“怎么了,你?”(孙犁《荷花淀》)和“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鲁迅《祝福》)。 
  ①分析“怎么了,你?”和“你怎么了?”表达效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