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210个字。

  1、《论语》十则(七上)教案
  复习要点: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能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3、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并说出句意。
  复习练习:
  一、文学(文体)常识
  1.《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孔子(前55l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悦”,愉快。)
  (2)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3)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2.词类活用
  (1)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2)温故而知新(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3)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5)见贤思齐焉(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3.古今异义
  (1)学而时习之(古义:时常地。今义:时间。)
  (2)吾日三省吾身(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4)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5)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义:优点、长处。今义:善良。)
  (6)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7)是知也(古义:此,这。今义:表判断。)
  (8)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
  4.一词多义
  (1)而: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连词,表顺接,可译为“并且”。)
  ②任重而道远(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④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并列。)
  ⑤温故而知新(连词,表顺接。)
  (2)知:①知之为知之(知道。)
  ②温故而知新(领悟、知道。
  ③是知也(通“智”,智慧。)
  (3)行: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奉行。)
  (4)其:①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他们的。)
  ②其恕乎(副词,大概、也许。)
  (5)之:①海女知之乎。(代词,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道理。)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善者”。)
  ③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