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夜归鹿门歌》教案.doc
《春江花月夜》教案.doc
《登岳阳楼》教案.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引导法、朗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自学指导:
请同学朗读这首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2分钟后,指名同学给生字注音。
第一次自行检测:
给加点字注音:
滟滟( yàn) 似霰( xiàn) 扁舟( piān)
二、第二次自学指导
自由朗读,思考下列3个问题,5分钟后,指名口头回答。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第二次自学检测:
1、 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 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 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第二次后教预设:让学生自由读,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促进学生形成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教师向学生明确诵读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后展开诵读,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所要赏析的内容,并在诵读中感受诗篇的音韵美。
三、当堂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 (必
……
《登岳阳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
2、品味诗句,领略诗中所写景物特点,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达到缘景明情
3、学习本诗从而了解杜甫诗歌的意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
教学重点: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品味意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方法:
诵读、质疑、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自学指导
学生边自由朗读,边自主质疑字词句,前后左右互相交流、解答。
第一次自学检测:
预设字词质疑: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乾坤:天地。
戎马:军马,借指从军、作战。
轩:窗户。
涕泗:涕,眼泪;泗,鼻涕。
二、第二次自学指导
自主探究:
1、赏析名句:通过学习,你肯定对一些诗句有自己的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写景的诗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品味“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的妙处。)
(提示:可从炼字、景、情方面思考)。
炼字:“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景:写出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意境壮
……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
熟悉诗人当时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教学难点:
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教学了解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研讨法、诵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次自学指导:
请同学朗读这首诗,了解诗人及这首诗的题意、背景,2分钟后,指名学生回答。
第一次自学检测:
(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李白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
李白少时就有“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已四十二岁的李白,满以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李白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自己当作消遣的御用诗人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到他们的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 写下了这首“留别”诗 ,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 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
《夜归鹿门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点:
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自学指导:
请同学朗读这首诗,了解这首诗的题意及背景,2分钟后,指名学生回答。
第一次自学检测:
1、解释题意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是一位隐逸诗人。40岁以前,他隐居于汉江西岸岘山南园的家中;40岁到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又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的鹿门山辟一住处,有时也去住。这首诗就是写他“夜归鹿门”的情景。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三、诵读欣赏
诵读提示:这是一首七言古诗,语调流畅,语言质朴,诵读时要注意读出流转自如的韵律感。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