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古诗鉴赏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doc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doc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doc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doc
专题三  题型二.doc
专题三  题型三.doc
专题三  题型四.doc
专题三  题型一.doc

  专题一 精做湖南高考题,把握复习方向
  [考点要求] 鉴赏评价 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2006•湖南)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解析 第一首诗大意是:为珍惜海棠娇美姿容我白天就掩上了院门,提水罐亲自去浇那长满青苔的花盆。洗去了红胭脂显出海棠洁白的身影,台阶上凝结露珠的海棠像是招来冰雪做她的精魂。清淡到极点才知道海棠花分外娇艳,愁思很多哪能使白玉般的花儿没有泪痕?想要报答白帝的恩德本应清秀洁白,亭亭玉立默然无语,天色又到黄昏。
  第二首:湘帘指湘妃竹的帘子。月窟指月宫、月亮。缟袂,
  ……
  专题二 鉴赏古诗读懂始
  [温馨寄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抓住古诗的体裁、语言特征,二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
  (一)古诗体裁常识
  诗歌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诗歌和现(当)代诗歌,从格律角度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兼有部分叙事诗。中国古诗从发展源流角度又可分为诗、词、曲三种。
  A.诗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1.古体诗,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亦称“古诗”“古风”。这种诗体产生较早,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以后把凡不遵守近体诗规则的诗歌也叫古体诗。这种诗体依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唐以后五言和七言古体诗成为主流,简称“五古”“七古”。五古主要从汉代五言诗发展而来,七古则是从七言和杂言歌行发展而来。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者,但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
  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一般押宽韵,大多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而且可以换韵。
  乐府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因兼及创作和搜集民间诗歌、乐曲,后遂称这类诗歌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宋元以后,配乐歌唱的词、散曲等,有时亦称乐府。
  2.近体诗,亦称“今体诗”。中国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由于有严格的格律要求,所以人们又把它称作格律诗。
  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简称五律、七律。(2)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3)有特定的对仗要求。八句者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律诗要求
  ……
  题型一 形象鉴赏题
  ——杏花•春雨•堤柳 大漠•狼烟•塞草
  常见的古诗形象知识
  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情感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古诗词,首先必须把握古诗词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一、把握两类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其笔下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感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所谓“抒情主人公”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感情的产物,必然有着诗人的痕迹。我们通过他的所见所为所想,可以想象出诗人的形象特征。
  古诗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①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⑤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每首诗必有抒情主人公形象,但不一定有诗中人物形象。诗中的人物形象只是抒情主人公表达情意的途径之一。
  理解分析人物形象,先要关注背景,知人论世;次要重点抓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及所处的环境等,后要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边练边悟1 (2012•湖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  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鉴赏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
  ……
  题型二 语言赏析题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构建解答古诗语言赏析题的知识体系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古代诗歌语言精练、含蓄、富于形象感和感染力。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要求考生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进一步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它包括赏字(词)、赏句、赏语言风格三部分。
  一、赏字(词)
  (一)赏实字
  1.聚焦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歌就是要反复咀嚼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同时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能够给鉴赏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如“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边练边悟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穿”“数”描写所涉及的对象都是诗人自己:“穿”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穿过树林,“数”描写的是诗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综合全诗分析,“穿”“数”二字生动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孤独、寂寞、苦闷、无聊的心境。
  解析 一要解说“穿”“数”二字在语境中的具体意义,二要指出它们在语境中的艺术作用。要特别注意本诗中的“清秋”“日暮”“酒半醒”“独行”
  ……
  题型三 表达技巧鉴赏题
  ——鸳鸯绣取凭君看,更把金针度与人
  掌握古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歌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艺术构思)四大部分。
  一、全面掌握13种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常见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另有古典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顶真、互文、双关等。对于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边练边悟1 请说出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拟人)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拟物、夸张)
  (3)终岁不闻丝竹声。(借代)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夸张)
  (5)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比喻、夸张)
  (6)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设问、借代)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对偶、双关)
  (8)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二、重点掌握两种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写和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一)描写
  描写讲究角度:远景与近景,俯瞰与仰视等。讲究方法:多种感官结合,如常见的视听结合,从味觉、触觉入手等。讲究方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声色结合、明暗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工笔、细节描写等。“虚实结合
  ……
  考点综合提升练(一) 分题材突破训练
  一、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角度一)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中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不知”等词句,生动地描写了柳絮漫天、轻狂得意的形象。
  (角度二)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全诗以春天的“柳”比喻得势便猖狂的小人,以“东风”比喻小人的后台主子,以“清霜”比喻遏制小人的正义的力量,形象鲜明。
  (角度三)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诗歌借对柳的嘲弄,警告那些奸佞专权、得志一时的小人,他们终究逃不出历史的惩罚,必将得到可耻的下场。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能力。本诗是一首咏物诗,从题目即可看出,这类诗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因此可从这里入手,分析其所借之物以及所言之志。诗中使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因此可从修辞的角度鉴赏,关键是要把每种手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及其表达效果分析出来,才符合鉴赏的要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开头两句有哪些作用?请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诗人之“愿”的内涵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点明诗题“归园田居”,表达诗人心忧田亩的心情,引出下面诗人劳作田间的描写和感慨。
  (2)希望豆苗能够茁壮生长,自己的劳动能够有所收获;希望自己在污浊社会中能够洁身自好,自耕自食。
  二、边塞军旅诗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考点综合提升练(二) 分诗体综合训练
  一、诗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松
  [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怜愚诗
  [明]宋应星
  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
  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1)这两首诗的体裁是七言____________,“自小刺头深草里”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 绝句 拟人
  解析 古代诗歌按体裁分主要有诗、词、曲,诗按音律分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而近体诗又分为绝句(四句)和律诗(八句及八句以上)。了解了这些常识,第一个空就很容易填出。“自小刺头深草里”中,从“自小”和“刺头”可以看出使用了拟人手法。
  (2)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托物讽喻,借物写人。诗人通过塑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小松,来寄托他对自身命运的惋叹。那些不识小松凌云之材的人不正是现今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吗?第二首诗通过刻画一个消极伤感的“愚人”形象,来抒发诗人的抑郁不得志。嘲笑愚人其实是诗人自嘲。一个“怜”字却将自嘲引向对时代的批判。两首诗同为抒发不得志的伤感,但是杜诗积极,宋诗稍显消极。
  2.(2013•岳阳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沪渎感事诗
  [清]狄葆贤
  江干何处立斜晖,碧草清阴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