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字。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案
滦县二中 高松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感觉是父亲爱你多一点,还是母亲爱你多一点,父爱和母爱有区别吗?
2.同学们是对父亲的爱多一点,还是对母亲的爱多一点,和小时候比有变化吗?
3.记忆中小时候有比父母更爱你的人吗?
我们从小就沐浴在父母的爱中,以往我们的感受都是具体和感性的,而今天我们就站在理性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这两份爱。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选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
二、背景资料
弗罗姆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西方新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权威。他的社会精神分析学说在梦的分析、精神治疗及人格、伦理理论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三、研读课文
1阅读1-3段,
A概括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感受爱的变化?
刚出生 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 有被爱的意识
8—10岁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少年时期 克服自我中心阶段,爱比被爱更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快乐!
成年时期 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成熟的爱。
●无爱——被爱——有爱——创造爱
B文章中谈到两种爱的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和“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有何区别?
区别: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成熟的、奉献的爱。
爱不是与生俱来的!很明显,幼年儿童还没有主动去爱的意识,如果说他爱自己的父母,那也只是因为像弗洛姆书本上说的“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父母一旦不能满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愉悦感就马上消失,大哭大闹。自己的快乐完全建立在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基础上。这就是弗洛姆说的不成熟的、幼稚的爱。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