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3860字。

  华亭一中2015届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我国中秋“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秋最早只是“祭月”节令,“赏月”大约是从东汉开始形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我国古代在每年庄稼收割的八月,人们都要举行祭月的仪式,以祈祷丰收。《礼记》言:“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即指当时帝王“秋天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据史书记载,在秦汉之前,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至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把“祭月”与“赏月”逐渐融为一体,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骚人“吟诗作画”。安史之乱以后,祭月和赏月之风迅速从官宦之家进入民间。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已经流行,到北宋初年,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宋史•太宗记》中“以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和“中秋节食玩月羹”“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等记载,已经描绘出中秋节的赏月情景。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此记述颇详:“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文人士大夫对赏月更是情有独钟,他们赏月之余,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用象征团圆的十五明月反衬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宋代文豪苏轼中秋欢饮达旦,大醉而作《水调歌头》,借月之圆缺喻人之离合。宋朝《新编醉翁谈录》还记述了拜月之俗:“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愿: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目如皓月。”明清两朝赏月,“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拱而拜”。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形象地写出了当时的盛况。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馀》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明《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月圆时,平民百姓都常用自己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来祭祀月神,借以表达对月亮神的尊敬;祭祀之后,全家老少分吃,如有家人未归也要留下一角,以示全家团圆。后来这种圆形的甜饼即演变为“月饼”。
  关于“吃月饼”,历来说法不一。有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元代末期高邮人张士诚在圆饼中夹小纸条串联民众在中秋之夜起义抗元,才开始吃月饼。实际上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们慢慢摆脱了以前的封闭状况,人口流动性增大,“居家团圆”已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享受到的。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表达了他远在异地的思乡之情。“团圆”对于人们来说日显珍贵。赏月、吃月饼也更多地融入了感情色彩。
  1.下列关于“中秋赏月”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历史上看,中秋“祭月”早于“赏月”,秦汉之前就有“祭月”的礼制,而“赏月”大约从东汉才开始形成。
  B.随着祭月礼制的深化,魏、晋至唐代,皇亲国戚和达官显贵们将“祭月”与“赏月”逐渐融为一体。
  C.文人士大夫在中秋赏月之余,饮酒赋诗,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苏轼《水调歌头》、李白《静夜思》等。
  D.唐代已经流行中秋赏月的风俗,北宋时朝廷正式设立中秋节,中秋赏月之风日盛;明清时赏月活动仍盛行不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记》中记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是指当时帝王祭日祭月的一种特殊礼制,既表达对日月的尊敬,也含有美好的期盼。
  B.中秋“祭月”与“赏月”起初只是社会上层的事情,每年月到“中秋”,帝王“对酒当歌”,骚人“吟诗作画”。
  C.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对当时人们中秋节的赏月情景做了详细描述,无论穷富,普天同庆,有的甚至通宵达旦。
  D.明代开始把中秋节称作团圆节,并以月饼象征团圆,据《帝京景物略》的记载,这种团圆多指夫妻之间的团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祭月”发展到“赏月”,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将祭月礼制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从社会礼制走向民间习俗的过程。
  B.通过史料记载可以看出,从宋至明清,在赏月的同时,人们还都有拜月的习俗,这使中秋节增加了文化的气息。
  C.月饼起初是一种精制的圆形夹馅的甜饼,在中秋月圆的时候,平民百姓常用它来祭祀月神,借以表达大家对月亮神的尊敬。
  D.唐代以来,随着中国的统一和疆域的扩大,人口流动性增大了,亲人之间分离的几率也增加了,“团圆”对人们来说就日显珍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4-6题,每题3分;7题10分)     
  裴政,字德表,河东闻喜人也。政博闻强记,达于时政,为当时所称。政明习故事,簿案盈几,剖决如流,用法宽平,无有冤滥。囚徒犯极刑者,乃许其妻子入狱就之。至冬,将行决,皆曰:“裴大夫致我于死,死无所恨。”其处法详平如此。转左庶子,多所匡正,见称纯悫。东宫凡有大事皆以委之右庶子刘荣性甚专固时武职交番通事舍人赵元恺作辞见账未及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