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490字。

  包身工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回顾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
  2、学习本文以时间为线索组织材料点面结合展现包身工非人生活的方法。
  3、了解包身工的来源和包身工制度的起源、发展。
  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报告文学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包身工》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如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探究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时是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的。
  3、分析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理清课文线索,揣摩包含作者情感的语句。
  教学方法
  讲解法、启发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安排三个课时
  二、文本解读
  (一)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2、背景材料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会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3、回顾文体
  报告文学是采取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特点。作者为什么用报告文学这种体裁而不用小说。因为作家觉得小说具有虚构的特点和经常运用夸张的手法,所谓小说家言,不足为信。作者怕人们觉得这种事是作家杜撰的,在生活中不会发生。而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就会显得更真实,更有震憾力,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更能引起人们“灵魂的震动”。
  (二)信息筛选
  交待了有关包身工的背后故事,下面接着讲包身工的故事。从哪里说起?就从包身工这一天的生活说起。一天的生活是从起床开始的,咱们也先从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