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3570字。

  咬文嚼字
  一.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内  容 重点 难点
  知识与
  技能 1、理清思路,理出作者观点。 √
  2、品味佳句,培养鉴赏能力。 √ √
  过程与
  方法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迁移应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鉴赏诗句,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的谨严精神。
  二.学习课时:2课时
  自学导入
  学习目标一:积累课文生字词
  【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活动】预习课文 ,画出课文中难懂的字词句子,并完成下列相关的练习。
  1、 正音:
  婵娟(chán)  茗烟(míng)  憎恶(zēng wù)    箭镞(zú)  斟酌(zhēn zhuó)
  岑寂(cén)付梓(zǐ)尺牍(dú)  烹饪(pēng rèn) 下乘(chéng) 清沁肺腑(qìn)
  2、 解释下列词语: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泛指写定著作。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点铁成金:传说中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咬文嚼字: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
  【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并圈出要点。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活动】生—师型。
  【范例】论述类文章概括段意的方法
  【解题思路】答题步骤:
  ① 先找出提出的观点和论题;(见起始部分)
  ② 再找出分析论证部分;(见展开部分)
  ……
  说“木叶”
  一.学习目标
  三维目标 内  容 重点 难点
  知识与
  技能 1、积累本课中的重要字词;
  2、理解“木叶”的意蕴,明确中国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 √ √
  3、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讨论“木叶”与“树叶”“落叶”的内涵,明确“木叶”的意蕴;
  2、回顾先前的知识,交流小结中国古诗中常见意象的特征和内涵。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文学修养。
  二.学习课时:2课时
  自学导入
  学习目标一:积累课文生字词
  【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活动】预习课文 ,画出课文中难懂的字词句子,并完成下列相关的练习。
  正音:
  袅袅(niǎo)  冉冉(rǎnrǎn ) 皎皎 (jiǎojiǎo)   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
  涔(cén)阳     万能锭(dìng)      言筌(quán)       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
  学习目标二:了解作者
  【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并圈出要点。
  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历任过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盛唐气象”“少年精神”是林庚对盛唐诗歌作出的极为传神的概括。
  目标导学
  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教学活动】生—师型。
  【学生活动】浏览全文,快速梳理文章思路,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现象,即“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且关键在一个“木”字。(“木叶”为诗人所钟爱。)
  第二部分(4-6):“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木”被钟爱的两个原因。)
  第三部分(7)小结。说明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的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教师活动】1、方法点拨;2、概括、归纳、板书。
  学习目标四:研读课文,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教学活动】师—生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