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40字。
第四单元自然科学小论文
第十二课作为生物的社会
【本节要点】
1.掌握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2.探究文章中心观点。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自主学习】
1.给文中的下列字注音
鳟鱼()蚁冢()蜂窠()阈值()骚动()毗邻()
蹩脚()鲱鱼()梗节()模型()模样()
2.给系列形似字组词
哽/埂/鲠/梗斐/诽/扉/鲱磨/摩/模/模搔/瘙/蚤/骚藉/籍巢/窠
☆课堂探讨☆
要点一:探究文章大意,明确文章结构。
【探究活动】
本文都写了哪些“生物的社会”?这些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
【讨论明确】
【探究活动】
划分文章的段落,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讨论明确】
要点二:探究文章的主旨(作者的主要的观点)。
【探究活动】
概括文章的主旨。
【讨论明确】
【课堂提升】
1.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5)题。
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它们培植真菌,喂养蚜虫作家畜,把军队投入战争,动用化学喷剂来惊扰和迷惑敌人,捕捉奴隶。织巢蚁属使用童工,抱着幼体像梭子一样往返窜动,纺出线来把树叶缝合在一起,供它们的真菌园使用。它们不停地交换信息。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
最让我们不安的是,蚂蚁,还有蜜蜂、白蚁和群居性黄蜂,它们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它们既是一些个体,做着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还想着明天,同时又是蚁冢、蚁穴、蜂窠这些扭动着、思考着的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我认为,正是由于这一层,我们才最巴不得它们是异己的东西。我们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体性的社会,能够像一个个生物一样进行活动。即使有这样的东西,它们也绝不可能跟我们相关。
不管怎么说,这些东西还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独行的蚂蚁,不能设想它头脑里想着很多。当然,就那么几个神经元,让几根纤维串在一块儿,想来连有什么头脑也谈不上,更不会有什么思想了。它不过是一段长着腿的神经节而已。四只或十只蚂蚁凑到一起,围绕着路上的一头死蛾,看起来就有点意思了。它们这儿触触,那儿推推,慢慢地把这块食物向蚁丘移去。但这似乎还是瞎猫撞着死老鼠的事。只有当你观看聚在蚁丘边的、黑鸦鸦盖过地皮的数千蚂蚁的密集群体时,你才看见那整个活物。这时,你看到它思考、筹划、谋算。这是智慧,是某种活的计算机,那些爬来爬去的小东西就是它的心智。
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小室里有两三只白蚁,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它们开始把小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个个弯度对称的关丽拱券。一个个穹顶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候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一开始使它们不再把材料搬来搬去,而是着手集体建筑的刺激物,也许是在它们的数目达到特定阈值时释放的外激素。它们像受了惊一样作出反应,它们开始骚动、激奋,然后就像艺术家一样开始工作。
(1)下面对第一、二段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句中的两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