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4张。含配套单元教案,约6980字。
  第七单元话题——情感
  (一)情感的魅力
  1.感动文章
  情感质量是人的品质的重要指标。
  相对于知识的广博与贫乏,情感也有丰富与简单、细腻与粗犷之别。感情丰富的人总是比一般人感情更强烈,他们能体味到更多的喜悦和更大的悲哀。他们会为一片落叶而感伤秋天,从秋天的萧索联想到人生的暮年;也会从果实那缤纷灿烂的色彩感受到丰收的喜悦与生命的精彩,为绚丽的秋色而振奋,为人生的中年而奋发。“粗线条的人”可能会停留于事件表面的大致印象,而忽略很多细微的感觉。细腻的感情则使人对事物的感觉更敏锐多样。故事常常就蕴藏于这些微妙之中。
  一篇给人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小说,除了思想的力量外,情感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情之所至,金石为开。情感的存在,使小说可以超越知识水平、地位教养,被广大的读者理解。一篇渗透着情感的小说,可能比一篇思想深刻、复杂多义的小说,打动更多的人。情感使人类按社会属性、阶级之别划分出的优势不再明显,正如简•爱对罗切斯特说的:“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情感使不同人群之间得以沟通、理解和同情。安娜•卡列宁娜放弃一切去追求爱情,在被爱人抛弃后毅然自杀的那种绝望,也会跨越阶级、性别,穿越时间、空间,作用于每一个读者的神经,令人感受到那份心碎的悸动。
  2.感情的投入
  创作本身也是作家的一种情感需求。写作源于一种想“说”的冲动,这种冲动往往是一种情感的激发。
  日本文学理论家厨川白村在其《苦闷的象征》中认为,文学艺术就是人生苦闷的象征。由于人的欲望和情感受到现实的压抑,小说家才借助于形象来发泄现实的苦闷。
  托马斯•沃尔夫谈起他的写作时说:“我所以写作,是因为写作的这条激流般的力量流过了我,将我挟带而去,我没有办法不写……那书是它自己写出来的。”(见托马斯•沃尔夫《一部小说的故事》,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46页)
  作家往往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他们内心复杂,感情细腻。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常常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他时而大笑,时而悲哭,还时常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有时还和作品中的人物大吵大闹起来。他的朋友在他桌上的稿纸上,看见上面撒满了他的泪痕。
  普鲁斯特的作品以“细腻”而自成一格,人们用“把一根头发劈成四根”来形容他的风格。在其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第一部《在斯万家的那边》中,他多次谈到儿时的他把临睡前得到母亲的一吻看得多么重要,这一吻在他心上产生多么强烈的感情激荡。其中最动人的一幕是一次斯万先生来访,外祖父和父亲没有让他亲吻母亲就打发他上楼睡觉。这对他来说简直天塌地陷:“我等于没有领到盘缠就得上路……母亲还没有吻我,还没有以此来给我的心灵发放许可证,让她的吻陪我回房。”他萌生了反抗的念头,给母亲写了一个纸条,说有要紧的事必须当面禀告,求她上楼来。但母亲不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