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字。有立意分析,有下水作文,有从满分到不及格的分类样卷。
扬州市2015届高三期中考试作文评讲
Xy888 改编
作文(70分)
1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生活在别处。——[法]兰波
此心安处是吾乡。——[宋]苏轼
一、关于审题:
本次作文为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提供了多则材料。
第一则材料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句表现了漂泊异乡的人对于故乡深沉的思念和偏执的爱,这是一种情怀,也是凝结在中华民族心理的乡土情结。
第二则材料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生活在别处”,“别处”既可以是“此处”的相对或“当下”的相对,传达出对现有时空下的生活境遇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憧憬,“人总有克制不住离家的欲望”,期盼着走向“前方”,展现了人的生存困境。“此处”与“别处”与第一则材料的“他乡”与“异乡”构成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感体认。
第三则材料是宋代文豪苏轼的话语“此心安处是吾乡”,联系苏轼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和旷达豪迈的情怀,不难领悟究竟是在哪里生活安宁快乐,无需比较“他乡”“故乡”,“此处”“彼处”,生活环境只是一种外在,关键在于人的内在,“心安”是一种心境,是一种生存智慧。
综合三则材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能找到关联之处,由苏轼的“心安”是一种境界,反推杜甫的“不安”是一种情怀,兰波的“不安”是一种理想,“安”与“不安”都有其特定的场域。自选角度,可以从任一则材料生发联想,抒写感悟,或反思故乡情结,或解剖生活困境,或领悟生存智慧皆可成文,若能巧妙地以苏轼的生存智慧去化解情感纠结,精神困顿,生发因果联想,定会写出奇思妙文。
二、写作误区
绝大多数考生审题不能去寻找材料间的联系,只是从单一的材料出发,从单一材料出发又不能挖掘材料这种的相对关系,找不出理路,只好退而求其次,或抓到“故乡”就思乡吧,思乡表达不出来就思亲吧,用仅存的一点绵薄的情思去赚取作文的分值。或抓到“生活”就写生活吧,胡乱演绎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异乡游子故事,或抓住“心安”就简单解释“随遇而安”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生活态度。很多考生感觉没有可以证明的公理,自己说不出见解来就干脆写写故事。
三、素材积累
1.乡土散文
柯灵《乡土情结》
韩少功《我心归去》
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
曹文轩《前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