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小题,约10900字。
机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四川省乐山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检测
语文试题 2014.12
整理制作:青峰弦月语文工作室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请帖tiē 佣yōng人 针灸jiǔ 剽piāo窃
B.露lòu脸 上shǎng声 瓜蔓wàn 烜xuǎn赫
C.晕yūn车 荫yìn凉 下载zǎi 倒dào装句
D.泡pāo桐 包扎zhā 劈pī柴 准噶gé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弭望 锐不可当 唉声叹气 照本宣科
B.博弈 锄强扶弱 一幅对联 语无伦次
C.囤积 工于心计 指手画脚 只言片语
D.临界点 风清弊绝 嘻笑怒骂 层峦叠嶂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旅博会期间,对于有关旅游团的做法,大家置疑不断。
B.一个人如果坚持要按照自己的主观的片面的想法办事,那么即使他有善良的动机,也还是会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C.虽然酒驾已被明令禁止多年,但仍有驾驶员对此不以为然,没把交通法则牢记心中,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当儿戏。
D.婆姨们都跟王大说话,汪轮儿倒成了没嘴的葫芦,一个劲地向老少爷们儿侃大山。
4.下列各句中语意最明确的一项是
A.上周末,我和我分别了五年之久的老同学终于又见面了。
B.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乐山为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旅游城市,创新及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将有大的调整,市民将过上更有生态含量的现代生活。
C.图书过度包装不仅让奢靡浪费之风侵入文化领域,将真正的爱书之人拒之门外,而且让普通消费者的图书购买力大大下降。
D.美国总统奥巴马于2014年11月10日抵华,参加了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日,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进行了一次类似去年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会的轻松自在的会晤。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孔子有言: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叩其两端就是指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仔细体会把握,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需要说明的是,孔子所倡导的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被误解为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折中主义完全不同,叩其两端的方式,更加接近于现代逻辑中的试错法。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的理想主义的方法论呢?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于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同时,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漫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摘编自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骨髓》)
5.下列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朱熹则认为中是一种做事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能更改的常理。
B.“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但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各设中于乃心”“时中”等语句中的“中”其实就是中庸思想。
C.在《论语》中,孔子先是把中庸看成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后来又把它普泛化,在这个过程中,它转换为一种方法论,表现为做事追求最优解。
D.中庸之道是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前核心要素之一,是一种方法论,凡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元素和成分,无不深深渗透有中庸之道。
6.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 )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人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